上届进博“最姗姗来迟展商”铁壶工匠还来吗?人虽缺席,但展...
日本铁壶荒井工房,是进博会“四朝元老”。上届进博会中,工房社长荒井干雄成为“最姗姗来迟参展商”的故事被广为流传。遗憾的是,今年,因疫情原因,荒井干雄本人无法亲自来到进博会现场。不过,他仍克服万难,将精选的数十把铁壶展品运往上海,并请上海公司员工站台。近日,记者通过微信与荒井取得联系,他告诉记者:“虽无法到场,但我的展品代表了我所有诚意。”
荒井干雄在第三届进博会自家展位前。
万千执着敌不过疫情
今年59岁的荒井干雄是铁壶二代,他父亲是日本山形县最大的砂铁藏家。荒井29岁时,父亲突患重病,作为长子,荒井从大企业课长位置辞职,接过父亲衣钵,全力保留下工房与工人。他一边沿用最传统铁壶制作工艺,一边又创新采用金银镶嵌技术,在业界逐渐打出名声。
荒井先生的工匠风范和参展进博的决心更令人动容。第三届进博会前,他好不容易等来一个航班的候补位,但推算下来已铁定赶不上进博会开幕首日。可他没有放弃,果断买票,前后经历3次核酸检测,直到进博会开幕第5天晚上10时才终于在上海结束14天隔离,随后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第6天、也就是闭幕前一日,终于进入会场。旁人不解,铁壶工匠却说:“哪怕最后一刻进馆我也会来。作为匠人,既然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会从头做到尾。”
第三届进博会,荒井干雄在闭幕前一日终于进入会场。(李晔 摄)
第三届进博会前,荒井在微信朋友圈晒他在上海酒店内的隔离生活。
然而今年,他纵有万千执着,仍敌不过全球复杂多变的疫情。他告诉记者,去年姗姗进馆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签下下一届进博会的展位。从今年年中开始,他便开始盼星星、盼月亮般等待来沪,但因疫情形势,望眼欲穿的荒井终是难以成行。
展品坎坷“虽迟但到”
荒井工房上海公司销售总监朱蕾告诉记者,此次参展进博,波折坎坷一言难尽。原计划荒井和上海公司两名员工一齐参展,但坏消息接二连三——先是荒井先生无法亲自到场,接着,另一名上海员工因身体原因打不了第二针疫苗。这意味着,第四届进博会服贸展区荒井工房展台,需要朱蕾一人独自扛下布展和驻守展台的所有重任。
更坏的消息是,荒井先生精选的数十把参展铁壶,因日本船期不稳,出发日期被一延再延。好不容易登船、抵达了,又因当下跨境供应链极度不稳,日本货代耽搁了提交展品信息的时间,导致展品错过了进馆截止日。最终,还是在进博会综合贸易服务商上海欧坚集团的专业关务服务下,促成铁壶展品“虽迟但到”。
历经坎坷,铁壶展品终于“虽迟但到”。
荒井先生说,今年,因疫情防控举措层层加码,像朱蕾这样“最孤独的站台者”的情况不会少见。“但反过来看,今年的进博会,比上一届更能证明我们的诚意。”
越艰难,越需要乐观
铁壶工匠之所以执着于每届进博,只因收获清晰可见。
首届进博会上,荒井工房9平方米展位偏于一隅,仍挡不住全手工铸铁壶的光芒,近百把精品铁壶一半以上被订购;第二届进博会上,荒井婉拒了两家实力企业希望贴他“荒井”品牌并找国内代工厂批量生产的提议。但与此同时,这份匠心坚守,令他被专业买家中免集团锁定,荒井的铁壶得以进入浦东机场免税店;第三届进博会前,他的销售因疫情跌至原先一成,但他坚定参展的故事,鼓舞重振了大量信心陷入摇摆的展商和企业们。
记者不禁问荒井,坚持参展进博会的动力是什么?他说,最大动力是“守信”,“通过参加每一届进博会,把一份小小的事业坚守下去,让日渐式微的铁壶传统工艺可以被传承。我参加每一届进博会最大的意义和收获都在于此。”
他感慨,这两年来,全世界饱受疫情影响,经济低迷,生活诸多不便,“但越是艰难,就越需要保持乐观。”
他一直记得,他与上海结缘是在2008年。这一年,日本贸促机构组织日本企业在上海高端商场设展,荒井先生在梅龙镇广场卖出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把铁壶,“当时铁壶售价在两千至一万元,四天展会,销售了50多把。”这令他信心倍增,之后他平均每三个月就来一次中国,现场参与各种展会,并致力于传递铁壶专业知识。当时,国内市场都在炒作号称有700年历史的老铁壶,但其实日本铁壶迄今不过280余年。荒井的严谨与责任心激励他讲真话,教大家理性看待这个市场。靠着人格魅力和产品口碑,荒井工房积累了大量拥趸。2018年,荒井工房正式成立上海公司,并连续四届参展进博会。
那么这次,荒井先生最想推荐哪一件展品?他告诉记者,他想隆重介绍一把砂铁铁壶。由于砂铁质地密度大,易碎难铸,砂铁壶的成品率不到20%。即便工艺高超的匠人,也往往两到三把中才能成一把。“砂铁是现代铸造中绝对要‘绕道走’的一种材料,因为太难了。但一旦制作成形,这样的砂铁铁壶一定会让你惊叹于它的优秀。”
荒井先生最想推荐的砂铁铁壶。
匠心总会发光,正如疫情终会过去。荒井在寂寞的工房内,与铁壶对话,也常回想疫情前的时光,“那繁荣不是幻象,而是世界最真实的需求。为等到全球恢复正常的那一天,我一定会保持乐观态度,为将事业坚持下去而努力工作。”这是日本铁壶工匠与第四届进博会最质朴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