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重磅成果亮相,“上海指数”首次发布!
世界城市日来了!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幕式大会今天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召开,主题聚焦“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旨在提高有关适应气候变化和城市韧性的公众意识;通过分享提高城市韧性解决方案,鼓励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采取有效的气候行动。
这是时隔6年后,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再次回到“始发地”上海举办,可谓意义非凡。在这个世界级舞台上,上海用自己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探索实践,讲好人民城市的故事,讲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故事。融合“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两大重磅成果亮相——“上海指数”首次发布,《上海手册》也有新变化。
用两个视角看世界
传播中国声音,突显上海智慧。“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是全球首个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五位一体”理念为基础框架设置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
“上海指数”注重体现“人民城市”的理念,由一项综合指数和若干主题指数构成。其中,综合指数衡量城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总体进步水平;主题指数与城市日主题、城市发展热点等议题结合,侧重对特定领域的评估。
“‘上海指数’是一种进步指数。”市住建委总工程师刘千伟表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衡量的是一座城市的进步性和发展潜力,而不仅仅是从规模、容量等角度去反映城市能力和水平。有一些发展中城市,尽管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是很高,但是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上海指数”中就具有一定增长性。据了解,“上海指数”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旗舰项目结合起来,计划到2030年让全球1000座城市能参与这一评估体系。
《上海手册》即《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自2011年以来,以“五年总编,每年报告”的模式与公众见面。每年发布的手册,都会围绕年度主题,遴选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治理等领域的优秀案例进行汇编。2021版《上海手册》是在回顾过去5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总体修编,主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绿色低碳推动包容性增长”,21个经典案例收录其中,上海有三个案例入选。
作为城市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社区最贴近民生,也直接影响民生。作为《治理篇》案例,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形成了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行动路径。在社会治理领域强调赋权平等,力求实现包容性的成长;在空间治理领域突出空间正义,力争实现绿色、健康、低碳的成长。
另一个案例“上海社区花园:生态取向的社会空间”出现在《社会篇》中,讲述了社区花园的实践过程,既在绿地性质上导入生态美学,也在社区共有地的社会意义上引发居民参与。此外,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篇章中,记录了碧云国际社区的新冠疫情防控实践。
从三个“一”看上海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城市需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也需要采取创新举措,全面系统提升城市韧性,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表示,“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社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增长,更适宜居住,同时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其关键要素是碳中和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对气侯变化和灾害的城市。“上海2035”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也突出了可持续韧性发展。
上海是人民城市建设理念首创地、城市治理案例的最佳实践地。上海城市更新中心主任冯经明用一方田、一座园、一幢楼,来概括上海不断探索超大城市治理这一重大实践命题。
一方田,是指三林滨江南片区。昨天,这里是基础设施落后、乱搭乱建严重的一片洼地;今天,这里正落实区域整体开发理念,变成提升城市韧性、发展绿色低碳、增强城市功能的一方“试验田”;未来,这里将成为一片自然野趣的千亩城市森林,乔木品种和数量将分别达到180种、1.5万棵,每年可中和超过1400吨二氧化碳。
一座园,是指占地约200万平方米的世博文化公园,计划于2023年底前全面建成。占比80%的绿地、千余种植物,编织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此外,公园布局亮点多多。4个世博保留场馆将被打造为文化教育、展览展示的新空间;申园以山环水抱布局,烘托江南古典园林的气韵;温室花园运用声光电技术,好玩又好看。
一幢楼,是指书隐楼,上海众多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的缩影。得益于城市有机更新,不仅体现了理念上的进步,也照见了传承历史的初心。
作者:史博臻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