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专家学者共话韧性城市建设:不是不能淹,而是不怕淹!

来源: 北京日报 时间: 2021-10-14 05:30:47

今年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灾日,2021年“国际减灾日”北京市主题宣传活动暨第三届“城市与减灾”学术交流会今天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就城市公共安全能力、城市洪涝灾害、地震预警服务等当前社会热点,共同探讨减轻城市灾害和提升公共安全的途径,宣传科学减灾理念。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北京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建中介绍,北京是我国大陆东部历史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多灾种并存是我们面临的市情。鉴于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并呈现出链式效应、蝴蝶效应、放大效应,北京的韧性城市建设,还需重点考虑的是地震风险下的韧性城市建设,也就是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他提到,建设韧性城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要注重理念创新,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实现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走综合减灾的道路。二要注重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各类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灾害风险排查、灾害情景构建、灾害风险防治和灾害应急救援等技术体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含量和精准化水平。三要注重机制创新,支持和引导全社会更广泛的专业团体、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素质。“只有这样,面对未来的灾情,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既有雄健的体魄,也有先进的思想理念。”

“韧性城市建设不是不能淹,而是不怕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程晓陶教授分享《极端天气的城市洪涝灾害应对策略》。对于现代水安全体系的发展,他指出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基于风险辨识完善应急预案。

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剑涛介绍称,到2022年底,将在全国建成由15605个监测站的地震观测网络,并配置技术支持与保障中心及3360个服务终端,形成中国地震预警网。

主旨报告结束后,十几位专家和企业代表还结合不同的主题,分享真知灼见,探讨减灾之策,纵论安全之道,传播减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