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政策找人,服务精准,奉贤奉城镇“救助顾问”织密温暖保障网

来源: 上海市民政局网站 时间: 2021-10-09 22:46:14

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聚焦特殊对象,关注“不声不响”的群体,关心“沉默的少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奉城镇在奉贤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将探索建设预防型、发展型救助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区救助顾问标准化建设,实现对困难群众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支队伍,建立多元救助体系

奉城镇立足实际,积极响应,组建了一支由镇、村居民政干部组成的具备社会救助专业能力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引导相关职能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区力量多元参与,互动互补形成合力。目前,共排摸出86户困难家庭作为“社区救助顾问”重点服务家庭,共设有顾问点43个,配备社区救助顾问43人。

这支“社区救助顾问”队伍,都是社区内熟悉各项救助政策,能够整合、调配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内的各种救助资源的人士,可以就近帮助困难群众分析现状、诊断问题、提供指引、链接资源,协助困难群众尽快找到适合的救助政策或解决困难的方法,从而实现精准救助。

依托两个平台,构建综合救助格局

搭建了“线上智能顾问”和“线下站点顾问”两个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奉城镇大数据交换平台,强化多主体、多层面、多渠道的主动发现,有效建立综合社会救助资源库,精准识别困难对象,精准评估困难对象实际需求,做到救助政策及时讲解、救助资源及时对接、救助方案及时制定。

打通最后一公里,轨迹化跟踪管理

近年来,上海社会保障政策网不断织密,民生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但仍有部分困难群众不了解、不知晓政策,难以享受政策,不少救助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存在梗阻。

奉城镇通过线上智能化救助评估系统,从多维贫困治理出发,对困境程度进行分层标记,向线下救助顾问“吹哨”作预警提示。例如大病医疗保险系统数据捕捉,对这部分人群,线下救助顾问即可主动上门走访并指导申请救助政策,把服务做在群众开口之前,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不落一户”。

制定个性化方案,帮扶成效显著

成效1

家住护民村的陈某某患有克罗恩病,无法就业,失业在家,妻子农村退养,肢体残疾,陈某某经常住院治疗,一次次的医药费让家庭陷入困境。

社区救助顾问陈丽华了解到陈某某需要单位开具证明存在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救助的情况后,村领导和社区顾问一起陪同陈某某妻子去陈某某原单位上海青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开证明,申请“综合减负”救助项目,同时也帮助申请和办理“市民综合帮扶个案”的医疗救助项目,缓解了陈某某一家的实际困难和燃眉之急。

成效2

家住奉城五居有一对兄妹,爷爷三峡移民张某某是一名退役军人,本人残疾,在福利企业日出化工厂上班,每月工资2480元,奶奶镇保退休,孩子的父亲因投资失利,父母离异后,父亲离家多年杳无音讯,留下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跟着祖父母一起过日子,因老夫妻收入不高,家庭比较困难。

社区救助顾问在人口普查排摸的时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联系孩子爷爷奶奶户口所在的东门村的救助顾问,收集信息资料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及时有效缓解了祖孙四人的生活困境。

成效3

方某某是奉城三居的重残无业人员,去年离异,在读中专的孩子随前妻生活。前几年方某某在车棚上不慎摔下致颈椎拉伤,现行动不便,不能干重体力活,但是他很想做点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来贴补家用。

社区救助顾问在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就业援助员取得联系,得知正好招募垃圾分类点位志愿者,虽然每月工资只有1200元,但他乐意做此项工作,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一步工作方向

1.以“激活赋能”为目的

加强他助与自助的结合,关注救助对象个人成长,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自强,给救助对象以就业介绍、就学辅导、就医参考等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关注“一老一小”,真正实现“弱有所扶”。

2.以社会力量参与为方向

购买、引入专业救助服务,发挥第三方独立性、专业性,加大对“社区救助顾问”团队的培育力度,不断拓展救助服务的内涵和范围。建立社会救助工作人才交流、培训、激励机制,加强“社区救助顾问”队伍专业化建设,让救助对象享受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促进社会救助精细化发展,提升社会救助能力。

3.以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为重点

通过前期的试点和探索,奉城镇“社区救助顾问”模式成效初显。后续亟需加快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等系统性建设,为救助对象提供长效、全程式综合救助服务,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 政策 顾问 保障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