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东方快评|打破“学历歧视”桎梏任重道远

来源: 东方网 时间: 2021-10-09 10:31:32

近日,教育部针对网友提出的“专升本毕业后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问题进行了答复。答复称: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10月8日《沧州晚报》)

虽然教育部门没有“第一学历”的概念,但“第一学历”却成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些高校招聘青年教师,有的博士因为本科学历并非“985”“211”而失之交臂;部分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并非“985”“211”的同学连简历这一关都过不了。在婚恋市场,一些人因为本科学历遭遇歧视与社会排斥。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不少高校里,有的人本硕博一路学霸、一路名校,进入职场后表现平平或者不尽如人意;有少数人本科学历不够体面、光鲜甚至是被人冷眼相看的专科、自考,被大学破格录用后表现出众,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学历”说到底是建构了一种制度壁垒和人为樊笼,不利于人才全面、充分流动,不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理应纠偏。

讲究“第一学历”,本质上就是推崇“出身论”“血统论”,它不仅加剧了名校情结和学历崇拜,也造成了就业上的不公。追求“第一学历”,骨子里是一种固化思维,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就享有永远的红利,在高考竞争中落败就永远是无能者和失败者。促进社会流动,激发社会活力,取消“第一学历”契合价值理性。

长期以来,“第一学历”犹如一道无形的门槛,将不少人区隔、排除在外;“第一学历”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形成了一种“文化枷锁”。一方面,追求“第一学历”固然是一种单一化、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却能够满足某些人图方便省事的需求,契合工具理性;另一方面,部分人对“第一学历”进行变相美化,认为高考相对公平,考研、读博中存在不少人情、关系等不确定、不公平因素,导致他们为“第一学历”找到了看似合情合理的存在理由。实际上,这压根经不起推敲。

打破“第一学历”的门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依然任重道远。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没有第一学历”只能是徒有其表;如果用人单位和全社会不能从骨子里消除学历歧视,就会通过形形色色的办法对规则进行变通和替换,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骨子里还是老思想、老观念、老办法,“没有第一学历”就会沦为“稻草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第一学历”的关键在于凝聚思想共识、提振价值认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消除学历歧视对促进教育公平、加速社会流动的重要意义。当教育公平得到更充分保障,社会流动才会更加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