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这50年,杨振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途

来源: 上观新闻 时间: 2021-09-25 19:46:01

连日来,期颐之年的杨振宁刷屏了。

“千里共同途”,这是一辈子的挚友邓稼先50年前写给他的话;“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杨振宁如是回答。

同途而归。这50年,杨振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途?

【“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他麻烦”】

50年前,杨振宁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天,杨振宁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当驾驶员说已经进入中国领空时,杨振宁后来回忆:“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当从邓稼先那里了解到,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时,杨振宁激动得泪流满面。

“那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我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9月22日,杨振宁在自己农历百岁生日时感慨不已。

50年前,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当年陪同毛主席和周总理会见杨振宁的周培源院士曾经说过:“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

在杨振宁影响和带动下,1972年,任之恭、林家翘率领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访华。

“杨振宁先生这样做,其实是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他麻烦,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对中国的正面宣传。”清华大学顾秉林院士在9月23日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说。

1977年2月,杨振宁等人发起成立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以8000美元在当天《纽约时报》刊登《致卡特总统公开信》,旁边特别加了8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呼吁美国政府审时度势,尽快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9年1月30日,杨振宁在全美华人欢迎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的宴会上致辞表示:因为我们同时扎根于中美两大民族的文化,我们对增进两国的友好和了解,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杨振宁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与美国及世界各国间的学术交流。

1973年,受杨振宁邀请,新中国首次派学者赴美参加会议。1979年,他邀请谷超豪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了一年多的访问交流。1980年,杨振宁发起组织“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杨福家、陈佳洱、葛墨林等80多位学者受资助到美国学习,其中很多人此后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成为中国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3年,杨振宁积极推动中美两国物理学会签订了高级访问学者互访计划。

多年来,杨振宁还为打造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倾尽心力。

1983年,他在广州支持建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并在香港成立了基金会,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为中心筹募资金;1986年,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成立了由杨振宁亲自指导的理论物理研究室;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创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还与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共同创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24年前,杨振宁开始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创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事业。对于“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他亲力亲为,延揽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张首晟等多位顶尖人才。2020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科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了第15位。

杨振宁向清华大学捐赠资料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后,杨振宁带头捐了他和夫人杜致礼在美国的部分积蓄,后来又捐了一部分美国房地产,以及他来清华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资。

2003年,杨振宁搬回清华园居住,曾写过一首五言诗《归根》,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从带领高等研究院发展到协助物理系建设,从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到指导一批优秀博士生,杨先生不愧为清华园里的‘指路松’。”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放弃美国国籍并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

2017年2月21日,中科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成为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外籍院士放弃外国国籍并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这在中科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在这之前,杨振宁于2015年4月1日放弃了美国国籍。

2019年9月21日,杨振宁获颁“求是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二位获此奖项的科学家,此前仅有“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获此殊荣。

杨振宁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没有谈及自己的科学成就,而是借用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创立人查济民的《借放翁句告儿孙》——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十亿尚寒穷。期增道德恢弘志,兼树谦勤笃实风。曲巷千家齐奋发,华都百业共图鸿。神州经技飞腾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再读这首诗,赤子之心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