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优质本地蟹备受市民青睐!让更多水产“贵族”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源: 文汇报 时间: 2021-09-25 07:15:48

“秋风起,蟹脚痒。”随着阳澄湖开湖,吃蟹最好的时候也越来越近。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说:“上海年消费大闸蟹约6万吨,已是全国最重要的大闸蟹市场之一。”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闸蟹也是科研成果。时值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在上海举办,一只大闸蟹,也让上海海洋大学的多位水产专家打开“话匣子”: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上海,也是全国水产育种的主要地域之一。水产养殖已成为上海农业的特色产业,“绿色田园、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正助力乡村振兴活力迸发。

“江海21”何以备受市民青睐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大闸蟹消费市场之一,不少地方将本地蟹打入上海市场视为品质和发展的一大标志,但诸多上海市民的心头好仍属“江海21”。上海本地养殖的成蟹,六成以上是“江海21”,规格大、口味佳、颜值高,素有“大长腿”的美名。

提起“江海21”,王成辉满是自豪,这是他和团队历经近20年培育的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只成年蟹,母蟹可达6两,公蟹可达8两,单只可售500块,售价在市场遥遥领先。

这种中华绒螯蟹的培育相当精致,它们不仅生长在被誉为“水中森林”的优美环境中,还吃着玉米、胡萝卜等天然食物,成蟹“连咯吱窝都是干净的”。优美的养殖环境带来了优质的养殖质量。个头肥满、回味鲜甜、黄膏油光等特点,就是最好的招牌。目前,该品种已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近20个地区推广。王成辉说,目前团队已培育了不同规格、层次的中华绒螯蟹,确保老百姓吃得起、吃得好、吃得愉悦。

水产养殖区也可以成为3A景区

在传统观念里,水产养殖很难和“景观”画上等号,但在上海海洋大学研究团队的努力下,通过发展绿色综合种养,水产养殖基地也可以成为3A景区。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马旭洲攻关稻田养蟹技术多年。他告诉记者,科学养殖的“稻田蟹”一方面可以保证粮食生产,经过水稻吸收以后为水脱氮脱磷,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尤其适合上海这样水域面积较小、稻田面积较多的城市。最新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

王成辉所在团队则首提以园林式理念设计水产养殖区,发展景观式渔业。目前,团队正在与崇明区三星镇新安村展开合作。作为远近驰名的网红村,这里不但引入“江海21号”大闸蟹的生态养殖,还以海棠湖为核心,形成水清、草绿、稻黄、蟹肥、景美的集“游养娱”为一体田园型生态湿地公园。

打造具有上海特色、都市特点、绿色特质水产品品牌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以2020年为例,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224万吨,连续32年居世界第一。为打造更多具有上海特色、都市特点、绿色特质的水产品品牌多作贡献,持续的科研攻关不可少。眼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战略创新团队正创制“水产芯片”。专家们选取具有良好育种基础和研究背景的鱼贝等养殖品种为对象,通过基因组学等多组学的精细解析,阐明控制生长、抗逆、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和分子机制,创建安全高效的良种培育新技术,培育优良养殖品种。他们不仅研发了三角帆蚌“申紫1号”、缢蛏“申浙1号”和团头鲂“浦江2号”,还创立草鱼优良种质遗传评价技术,推广的草鱼、团头鲂、三角帆蚌、缢蛏等品系超过5个,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关键词: 优质 本地 备受 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