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质量显著提升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罗来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任恒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日前,国务院、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中国陆地国土利用现状等情况。与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相比,“三调”在调查内容、数据精度、质量管控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三调”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9.18亿亩,相比2009年末减少1.13亿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向林地、园地的转移。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永久农田的保护力度,压实地方责任,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在国际粮食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有效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截至2019年末,中国共有0.87亿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以及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在严管严控下完全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并且完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2030年的18.25亿亩的耕地保有量目标。
加强生态建设,筑牢生态屏障。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内容以来,从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重承诺,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打破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手较硬、生态环境保护一手较软”的怪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三调”首次将“湿地”调整为与耕地、园地、林地等并列的一级地类。截至2019年末,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以及湖泊水面共计84.9亿亩,相比2009年末增加2.6亿亩,生态建设成效突出。
建设用地存量优化,总体与需求相适应。“三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为6.13亿亩,相比2019年末增加1.28亿亩,增幅为26.5%。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55亿亩,占比25.3%;村庄用地3.29亿亩,占比53.7%。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部署实施以来,各地政府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实现建设用地增效减量,其中北京提出严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海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2019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5亿,与2009年相比提升了37%,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9.4%。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来看,中国建设用地的增加总体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当前中国国土利用在一些地方还不稳定,生态布局还不合理,建设用地粗放利用、耕地撂荒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未来中国仍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好生态建设与土地利用,着力提高用地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