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逝有所安、故有所尊,金山区积极搭建“一码到地”智慧殡葬...
在上海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背景下,金山区先行先试,以“依法安葬、节地生态、集约管理、智慧便捷”为目标,建设“一码到地”殡葬信息化管理平台,即通过一个二维码,实现从“入馆(遗体接收处置)”到“入盒(骨灰流向跟踪)”再到“入地(依法入葬)”的全闭环管理、全流程监管,从根本上解决散埋乱葬问题,实现土地集约管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一码到地”管理模式,探索农村葬式改革新路径
目前,金山区通过“以镇带村”的工作思路,率先在全区各街镇、工业区,镇级公益性埋葬地推行信息化项目工作。通过扫描逝者二维码信息,采用数据统计分析、信息交换共享等功能,实现网上逝者信息数据全流程监管。基本操作程序为:逝者家属在区殡仪馆登记逝者信息后,信息系统生成逝者信息二维码;工作人员通过扫码向逝者提供殡殓、殡仪、火化等服务,同时出具附有二维码的火化证明;家属携带该火化证明(二维码)至墓地选择墓穴,待墓区工作人员扫描火化证明后,系统将会自动填入逝者信息,并将墓穴信息上传至信息平台。针对遗体捐献、海葬等不落葬墓地、自家存放或落葬在其他区的情况,各街镇、金山工业区将进行登记备案予以跟踪监管。区殡葬管理部门,各街镇、金山工业区管理机构,各殡葬服务单位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信息及时畅通,同时得到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
破解散埋乱葬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殡葬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金山区目前已形成“1+2+16+82”的殡葬设施格局(1家殡仪馆、2家经营性公墓、16家镇级公益性埋葬地和82家村级公益性埋葬点),主要推行三种节地生态葬式(墓林葬式、草坪葬、壁葬)。近几年通过农村葬式改革集中清理等行动,散埋乱葬日益减少,但由于传统重敛厚葬习俗和入土为安思想的影响,个别农户想方设法在宅前屋后私建大墓的现象仍偶有发生。“一码到地”管理模式通过对各环节上报数据的数量、质量以及更新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全面评价,实现数据状态可感知、骨灰流向可追溯、安全责任可落实,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有效抓手和技术支撑。
优化殡葬设施布局,满足群众“逝有所安”需求
通过“一码到地”信息平台,能够准确掌握火化率、依法入葬率等数据信息,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可以预估各公益性埋葬地使用年限,合理规划布局殡葬设施,使土地使用决策更具科学性,实现公益性埋葬地集约管理、精准管理目标,实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目标。
下阶段,金山区将在镇级试点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整合资源、完善优化系统,在村级层面推广使用“一码到地”殡葬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殡葬管理服务全区域覆盖、全流程闭环的“一码到地”工作模式,助推传统殡葬向绿色殡葬、人文殡葬、智慧殡葬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