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村“才”精彩——辽宁省东港市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归巢行...
“咱们村里的大学生回来了!”自去年以来,辽宁省东港市的不少村民发现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竟然回村工作了。对于这件事,他们先是惊讶,后是惊喜。惊讶是因为“飞出去的凤凰”又“飞回来了”,而惊喜则是看到了这些大学生给村里带来的喜人变化。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黄海之滨的边境城市,东港与我国众多县市一样,曾一度面临乡村人才流失的困境,村干部老龄化严重。东港市委组织部部长车世刚认为,“要确保乡村后继有人,根本上还得靠本土人才,‘归巢’大学生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苗,对家乡有着天然的感情,是激活乡村的内生力量。”
如今在东港市,大学生回村工作已成为常态。2020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回本村任职,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东港市聚焦人才“回流”,实施了乡村人才振兴“归巢行动”。一年来,全市206个行政村已实现了每村一名高校毕业生回本村任职。为了让这些大学生回得来、融得进、干得好,东港市坚持从感情上打动他们、政治上关心他们、事业上留住他们,建立了一支年轻化、学历高、素质强的村干部预备队。
引得来——
在这里实现创业梦想
“不同于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招聘大学生回村,这是东港市从未开展过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最开始打算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覆盖,但能否实现,谁也没底。”车世刚坦言,起初大家心里也打鼓,“乡里乡亲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回来吗?”
东港市委组织部决定从打好“乡情”“乡愁”这张感情牌入手。车世刚带队到镇村开展走访,听意见、做摸底,组织部副部长王洪军跑遍了全市每个乡镇,一边给镇村干部做深入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一边到村民家了解大学生回乡意愿,心里也渐渐有了把握。
“一天下午,王洪军回来兴冲冲地告诉大家,有80多个大学生愿意报名,这个事可行!”车世刚回忆起当初,心情十分激动:“感觉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2019年1月,小甸子镇小甸子村国竞文成为东港市第一个“归巢”大学生。“说实话,刚开始我也很犹豫,有人说,读了这么多书,为啥还回农村?”90后姑娘国竞文没有掩饰自己起初的纠结。硕士毕业后,国竞文在沈阳市一家食品检测机构上班,这两年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国家的好政策,坚定了自己回村的想法。
起初,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国竞文只是配合做好村务工作,渐渐地她开始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解决草莓种植难题,并搞起了直播带货,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莓小姐”“蓝姑娘”“米大伯”“栗大叔”等也成了“网红”。
沃土肥春草。作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近几年,东港市的草莓、蓝莓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急需一批产业管理、科技创新和网络电商人才,这让国竞文看到了创业机会。
“我是学食品加工的,懂得肥料成分、如何配肥,就想自己承包草莓大棚试一试。”萌生了创业念头的国竞文,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男朋友,并动员他回村一起干。
“我对种草莓一窍不通,担心种不好。”在城里工作的男朋友党成柱起初有些担忧,为此他特地回村考察了两次,“感觉发展平台不错,村党支部书记也很支持,就决定回来试试。”
说干就干,俩人卖掉了城里的婚房,承包了3个草莓大棚,一起研究如何施肥、科学种植。俩人起早贪黑,吃住在大棚。精心经营终有收获,去年纯收入超20万元。
“这俩孩子真不熊!”听着乡里乡亲的夸赞,国竞文父母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闺女刚回来时还觉得没面子,现在老两口也帮着打理大棚,用行动支持他们。
“归巢”一年,国竞文深有感触:“之前在城里上班每天按部就班,比较机械。现在回来感觉发展空间大,有什么想法就自己实施。”充满干劲和信心的她,表示争取今年收入再翻一倍。
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国竞文也即将收获爱情的果实。“我俩马上要结婚了,大棚就是婚房,早上起来睁开眼就能看到草莓苗。”小两口幸福地说,他们的心早就被这棵棵小苗抓住了。
国竞文的事迹点燃了东港大学生“归巢”的热情。“作为一个研究生,她能回村而且发展得这么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感召着更多大学生回到乡村这片热土。”车世刚介绍,经过全市18个乡镇街道的广泛宣传和周密部署,仅一年时间,233名大学生顺利“归巢”。目前,东港市首批“归巢”上岗大学生中,有硕士研究生5人,留学生3人,“双一流”大学毕业生13人,中共党员47人,平均年龄28岁。
融得进——
在这里锤炼为农本色
穿着朴素、肤色黝黑,做起事来沉稳干练,龙王庙镇南围村“归巢”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张俊平全然没有了大学生的青涩,一派地道乡村干部的模样,而这要归功于这几年他在村里的爬摸滚打。
2015年,毕业后在山西工作3年的张俊平,告别爱人独自回到村里种植软枣猕猴桃,走上了创业之路。在精心种植下,一年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
富起来的张俊平没有忘记村民,他免费提供猕猴桃苗,带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还主动帮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渐渐得到了老支书的认可,“他年轻脑子活、有能力,乡村后继有人了。”去年4月,张俊平成了村里的后备干部。
张俊平不负众望,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并发挥自己土木工程的专业特长,把2500亩的耕地变成高标准农田,将全村7公里的乡间小道硬化成水泥路,一件件大事小情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为村民口中“有威信、办实事的好书记”。村民张洪珍回忆:“有一次村里突然起了山火,大伙儿很快被组织起来,几分钟就把火扑灭了,要不是之前他组织了演练,后果不堪设想。”
去年9月,张俊平报名“归巢行动”。今年初,新一轮村级换届选举中,他顺利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已经扎下根来的他,正计划把在山西的媳妇及岳父母接回村里来,“这里是我的家,也是他们的家。”
融得进基层是“归巢”大学生留得下的重要前提。诚然,像张俊平这样从基层干起来的“归巢”大学生是少数,他们大部分是刚走出校门,还带有初入社会的懵懂,需要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尽早融入乡村。
培训成为了“归巢”大学生入职的第一课。在正式上岗前,东港市组织部采取入学教育、集中授课、分组研讨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增进岗位理解、掌握农村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使其任职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顺利开展工作。
从选聘任职到待遇保障,再到评选表彰,东港市形成了完备科学的“归巢”大学生管理体系。对于考核优秀的,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截至目前,已有18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2人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共有18人当选镇级党代表,2人当选市级党代表。
干得好——
在这里回报父老乡亲
“俺们村有微信公众号了!”最近一段时间,前阳镇石桥岗村的村民们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党史学习、环境整治、“两委”班子亮相……一条条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信息,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都是身边人、身边事,看着既新鲜又亲切。”村民们这样说。
一个小小的微信公众号成了村里的大新闻,而对于它的创建者——“归巢”大学生徐畅来说,这不过是一件当下年轻人司空见惯的事。谈起初衷,她笑着说:“就是希望无论是村民,还是在外打工的人,都能够见证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感受村风人情。”
“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我走访了村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党员,从他们身上真切感受到了党性光芒,很受感动,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回村的意义,我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很自豪。”徐畅满怀激情。
如今在前阳镇,像徐畅这样的“归巢”大学生已有14名,这些年轻的面孔个个充满激情和干劲。“能为家乡作贡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从老百姓肯定和感激的眼神中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农村基层是我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华、作出贡献的广阔天地。”……说起上岗后的收获,他们深有感触。
“上大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让家乡摆脱贫困。”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连文强,是榆树村“归巢”大学生,他的回村源自一份特殊的情怀。“以前家里困难,我考上大学时乡亲们凑了5000块钱,这件事我一直铭记在心,我就是要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带着乡亲们一块儿致富。”
心中有梦想,人生有力量。如今,“归巢”大学生在东港广阔的农村舞台上竞相发挥才智,带着父老乡亲从“蛮干”转变为“巧干”。目前,有23人在本村发展草莓、软枣、蓝莓等特色产业,36人带头进行电商销售,通过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等为果农打开销路,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在小甸子镇建成了东港市第一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产业园区,目前已辐射带动其他4个乡镇建立园区联动发展,实现人才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同频共振。
“他们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以及对农村的熟悉和热爱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前阳镇党委书记许孟德看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回到农村,“这批招14个人,但报名的有50多个人。我们希望‘归巢’经验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回得来、留得下,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好的发展。”
为了帮助更多“归巢”大学生实现创业梦,带动更多村民实现产业致富,东港市组织部门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积极协调银行金融机构,谋划开展“归巢贷”业务,设立“归巢”梦想基金,为“归巢”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引导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谋长远之计,行固本之举。对于大学生“归巢行动”的深远意义,车世刚有过这样的比喻:“就好比栽苗一样,经过精心培育,10年后漫山遍野都将是红松林……”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