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站01标站房核心区进入桩基施工阶段
工人们将圆柱形钢筋笼和钢管柱吊起,下放至77米深的桩孔中。记者 唐建/摄
桩基最大直径2.6米、桩孔深度77米,单个钢筋笼达到38.9吨……日前,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中铁建设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1标段首个钢筋笼和钢管柱先后下放到桩孔内,正式进入桩基施工阶段。
“大车起钩,小吊前移一米……”在施工现场一连串专用术语指挥下,两台大型履带吊缓缓起钩,先后将相当于十几层楼高的圆柱形钢筋笼和钢管柱吊起,在空中完成翻转后,最终下放至77米深的桩孔中。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将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站房核心区。像这样的巨型钢柱我们需要完成105根,未来,这些‘钢筋铁骨’将撑起站房的主体结构和框架。”中铁建设集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标段项目总工程师瞿天亮介绍,中铁建设集团负责副中心站建筑面积约10.3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由于该项目是地下三层设计,考虑到“超深、超大”基坑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项目采用了“盖挖逆作”法施工,需要先支柱子再搭屋盖。“因此桩基施工成为了项目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建得好不好,直接决定副中心站质量与安全。”
在这一施工中,桩基的混凝土浇筑是保证桩基成型质量的关键工序,特别是大深度桩基混凝土的顶标高更是难以控制。据了解,该桩孔内混凝土顶标高位于孔口下27米,在混凝土没浇筑前,桩孔内填埋的是保护孔壁不致坍塌泥浆,混凝土浇筑的整个过程需在泥浆里完成,泥浆则会伴随着混凝土液面升高被置换出来。“由于肉眼不可视,在传统方法中会用线垂控制混凝土液面标高,其缺点就是容易造成误差,是否达标多半取决于工人的技能与经验。”瞿天亮进一步解说,若是混凝土液面标高误差较大,会影响站房结构竖向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为此,项目部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镀锌管拼接触探器,其端部安装了一个取样装置,可辨识泥浆与混凝土阻力,当装置遇到混凝土液面时就能立马感应到,以此确定标高,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需要克服的难点可不止于此。该项目逆作钢管柱最长38.8米,最大直径1.6米,最重可达到96吨,这些“大块头”同样为施工难度加了砝码。“钢管柱是副中心站竖向支撑体系,因此其垂直度控制显得至关重要,偏差必须小于1/800,若是达不到标准将会影响未来铁路的运行。”瞿天亮表示,为了在如此大体量的桩基作业中达到最佳施工精准度,项目部将采用最新研发出来的新型智能化的三维变形监测传感器,将其固定在钢管柱上,就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全方位变形(倾斜)测量,实时采集传感器各节点的坐标、倾角、频率、振幅等信息,测斜精度达1/1000。
据悉,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地下建设规模约为128万平方米,由京投枢纽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建设主体、一体规划设计建设”方式组织建设,将打造成为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北京新门户。项目预计2024年12月底具备通车条件,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能够高效辐射“京津冀”、快速衔接“中心城”、便捷服务“副中心”。
记者 刘薇
责任编辑 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