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空间变身“森林望楼”,自然服务综合体赋能“二次城...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6月20日报道:在全中国近4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中,约有70%的路段与高速公路并行,但两者之间的土地却因此难以规模化开发,常被看作是消极的“鸡肋”空间。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让这些空间赋予城市活力新的动能?江苏溧阳的“森林望楼”或可提供一种新范本。
6月20日下午,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此次成果展是“自然服务综合体”模式与建构研讨会暨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的收官之举,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王云教授策展,展览将持续至7月4日。 横穿江苏省溧阳市域、相依并行的宁杭高速铁路与宁杭高速公路之间,有一条绵延39公里的长廊,分布有江南地区典型的谷地、山地、湿地景观,是宁杭交通生态廊道沿线最重要的生物和景观多样性地区之一。溧阳森林长廊,通过修复断裂的自然生境,系统性地重建绿色空间网络,切实发挥绿廊的区域联动作用,整合地块及周边自然文化资源,营造绿色休闲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和溧阳市政府联合邀集了近十位当代知名建筑师,于长廊中选择十二处不同性格的基地,以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望楼”为意象,用设计的方式,打造溧阳森林望楼(十二望楼)。其作为自然活动与社会行为的联系节点、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标志、特殊服务功能与旅游休闲活动的综合载体,主要包含自然环境数据收集与监控、生态游憩体验与服务驿站、自然与人文的地标性综合表达三方面功能。
本次活动以“自然服务综合体”空间体系建构模式探讨为重点,对集约型、垂直型、生态型“资源集聚点”的功能、价值和设计要求进行研究,希望能以本次征集活动及研讨会为契机、以本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更多类似空间类型生成模式的持续性研究与实践,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的建构。建筑师们以模型、展板、影片等多种方式对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并分别介绍了方案的构思与创意。
溧阳“森林望楼”的建设理念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提升交通绿廊复合利用和构建森林走廊生态体验方面,是全国范围内的创新之举。森林望楼以自然环境为基底,以生态游憩为体验,形成了森林长廊内的综合性的交通绿廊。在森林体验方面,森林望楼将结合森林绿道网络,导入森林游憩活动与设施,形成“一条惠民共享的森林体验绿带”。十二望楼的建设能有效整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适度拓展生态走廊的休闲功能,立足多维视角,成为溧阳生态文化地标,形成“一条多维视角的森林旅行纽带”。
森林望楼在生态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韧性景观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语境下,进行多维分析,全线研究、整体规划,探索绿廊空间规划与复合利用的创新策略。在全国各地高速发展,高铁、高速公路快速建设的背景下,使原本的消极空间变成生态长廊,具有深远的意义。森林望楼不是一栋栋孤立的建筑,而是采用集群设计的方式,将节点资源联系起来,也进而逐步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结合起来,利用城市触媒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和地方发展,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