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心里没底的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马上来了,亚太股市未知...
一边是大超预期的美国通胀数据,一边是良莠不齐的零售和就业数据,滞涨的气息渐浓。
北京时间是6月17日凌晨2点,美联储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公布利率决议,各界都在关注美联储此次是否真的会“聊一聊缩表”。议息之夜前夕,亚太市场普遍下挫,上证指数下跌1.07%报3518.33点;恒生指数下跌0.65%报28451.87点。
美国滞涨迹象渐显
4月开始,市场全神贯注于大超预期的通胀数据。然而到了6月,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美联储“通胀是暂时的”这一观点,且就业和零售数据的差强人意也令人开始担心滞涨风险。
上周公布的美国CPI数据大超预期,但6月15日公布的美国5月零售销售月率为-1.3%,降幅远低于市场预期的-0.8%;核心零售销售月率也意外录得负值,为-0.7%,而市场原本预计为正0.2%。
但4月零售数据系列大幅上修,表明这些数字略强于预期。4月整体零售月率自0.0%上修为0.9%;剔除汽车的零售销售自-0.8%上修至0.0%。所以,各界认为5月零售销售可能不会显著影响FOMC周四决议。
另外,同日公布的美国PPI数据和此前的CPI一样大超预期——月率上涨0.8%,预期月率上涨0.6%,前值0.6%;剔除不稳定的食品与能源价格的核心PPI月率上涨0.7%,预期上涨0.5%,前值上涨0.5%。此外,美联储更关注的年率数据也十分强劲——整体PPI同比上涨6.5%,预期上涨6.3%,前值6.2%;核心PPI年率4.8%,预期4.8%,前值4.1%。
“所以,PPI依然火热。但铜与木材等大宗商品价格在6月上半月持续走弱,因此需要关注,这会否导致美联储忽略5月PPI并暂缓缩表言论,从而获得更多时间判断通胀是否‘确实属于间歇性质’。”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乔·佩里对记者表示,他同时认为滞涨风险也在攀升。
历来造成滞涨的原因之一在于供给冲击,即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提高。
令人没底的6月FOMC
也正因为杂音众多,且经济的发展仍有待观察,因此6月的这次美联储FOMC议息会议被认为是最令人没底的一次会议。
“5月零售销售略微强于预期(由于4月数值修正)、5月PPI强于预期、6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弱于预期,FOMC如果在等待这些数据助其判断是否开始‘聊一聊缩表’,那希望可能落空了。”乔·佩里称。
不过,缩表是迟早的事。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对记者表示,本周举行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将开始讨论缩减买债规模的问题,可能会在夏末的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会议上宣布缩表时间点,并于秋季开始实行。但市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消息,预计美债收益率可能在下半年上升。
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团队G10经济体首席经济学家Ellen Gaske则对记者表示,考虑到美联储的政策和预测均依赖数据,预计缩减过程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开始,鲍威尔也会强调这一点。她表示,在此之前,美联储将有更多时间关注劳动力市场,并有能力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9月之后,当新一轮失业救济金重现、学校复课以及对疫情的恐惧开始消散,劳动力供应是否会有所上升?这些因素是否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招聘能力?是否会出现永久的结构性损坏?是否有迹象显示工人选择不再重返劳动力市场?关于美联储的经济预测摘要,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是否会对通胀和失业率预测作出任何调整。美联储也可能会调整对增长前景的预测,但近期的通胀和就业数据都显示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
关于利率预期点阵图,四名FOMC成员之前曾预计美联储将于2022年加息,七名成员则预计将于2023年加息。一些机构认为,2023年下半年的市场可能更适合加息。
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叠加此前一定幅度的反弹,亚太市场本周普遍下挫,上证综指在端午节后连续两日下挫,16日更是下跌超1%。
北向资金的大幅涌入是此前A股大幅反弹的主因。在5月末的一周,北向资金总计净流入468.14亿元,A股在近3个月的区间震荡后再度突破了3600点大关。5月25日,北向资金大幅涌入271.23亿元,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新高。这一现象背后有诸多原因——人民币升值吸引资金流入、MSCI半年度调整、A股相较其他市场此前涨幅不大等等。
但经历了一轮反弹,市场趋于谨慎。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5月乘用车销量同比负增长,此前一直强劲的出口数据到了5月有转弱迹象,但5月PPI数据创下十年新高,6月份的PPI可能仍然维持在高位,这些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基本面对股市也构成一定的挑战。”
未来,业绩增速仍是主线。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方面对记者表示,随着疫苗接种的加速,海外经济有望加速复苏。近期广州出现一定数量的新增病例,但疫情总体上处于可控的范围内,短期内对可选消费品板块形成了一定的估值压制。货币政策预计将保持平稳且较为宽松,市场的风险偏好有所抬升。随着中报临近,业绩增长强劲的板块将受到市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