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竟是数百年前上海先民与海患抗争的...
新民晚报记者(记者 李一能)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奉贤滚灯”的发源地奉贤区柘林镇,来全区各街镇的滚灯艺术爱好者们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鲤鱼卷水草”“金猴戏球”等经典滚灯技艺更是引来一片叫好。“奉贤滚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不仅被称为可翻滚的舞蹈,它的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上海先民与海患长期抗争的历史。
“奉贤滚灯”流传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其起源于柘林镇胡桥地区,被誉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是集舞蹈、体育、艺术、杂技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滚灯大小不一,最大直径可达1.5米,主要由毛竹编扎制成,极具韧性。滚灯表演包含各种套路动作,通过手部、腿部、腰部的综合发力,让滚灯悬空飞舞,技艺熟练的滚灯艺人,甚至可以用牙齿咬住滚灯表演动作,极具观赏性。经典滚灯技艺有“鲤鱼卷水草”“金猴戏球”“鹁鸪冲天”“蜘蛛放丝”等等。2008年1月,“奉贤滚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说:奉贤滚灯。柘林镇供图
长期以来,对于滚灯起源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沿海先民通过滚灯强身健体,抵御海盗入侵。近年来,随着“华亭古海塘”在柘林镇被发现,滚灯起源有了新的看法,也许和先民不断修筑海塘抵御海潮有关。
1996年,在柘林镇(奉柘)公路降坡拓宽工程中,发现一段长达4公里的石海塘,暴露段外侧有多处铭刻题记,总计约30处,涉及“界碑”“题字”“吉语碑”,其中“河口界碑”详实记载了海塘施工中的编号、分段、监察者、承筑者、日期等。史料记载,清雍正三年,为求海疆永固,清廷不惜巨资,历时十载,在华亭县东海沿岸构筑了防潮鱼鳞石堤,此次发现的石海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2019年10月,“华亭古海塘”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说:古海塘遗址。柘林镇供图
“柘林南靠东海,古时虽海产富饶,但长期为海潮困扰,我们的先辈历经了用土、柴、竹笼装石头筑塘,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当地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在之前的寻访中,听到了一则流传已久的故事。当年筑“里护塘”时,海盐至奉贤一段土塘几次被潮水冲决。有位竹匠想了个主意,用毛竹片编织了一个椭圆形的大框来装固石块后,抛入被冲决的潮水外侧,成功堵住了决口。后来多余的大量已编织好的大竹筐放置在海塘的工地上,工余时间,有几位年轻人看到后,把玩起这些大竹筐,并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这可能就是‘滚灯’当年的雏形。”
“无论滚灯真正的起源是哪一种,都体现了我们先民的奋斗精神。”柘林镇党委书记鲁瑛表示,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中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对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现实意义。
据悉,柘林镇正在配合奉贤区进行“华亭古海塘”的后续开发规划,对标杭州良渚、松江广富林遗址开发的格局与标准,以石塘为横轴、南竹港为纵轴,计划打造“海国长城”文化旅游暨国际青年社区。结合海塘周边的冈身地带、柘林古文化遗址、自然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农业、渔业、盐业“三业并存”的原有生产方式,综合考虑建设专题博物馆、历史文化村落、风情商业街巷、特色民宿、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动态、静态交通等基础配套,通过“修复”、“恢复”和文化“复兴”,打造集观瞻、教益、体验、传承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