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应明确哪些重点?专家强调新兴绿色产业和新技术
中国可采取哪些措施,明确哪些重点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全球化智库(CCG)与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5月17日联合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全球化智库顾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谢伯阳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有赖于建立新兴的绿色产业,在建立新兴绿色产业和实现传统产业绿色提升的过程中,新技术的研发很关键。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带来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也带来问题和挑战。人类经济活动模式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进步的转变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让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自己需要做什么’,这是全人类的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容。”谢伯阳认为,“双碳”目标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起始阶段一个简要的、指标性的目标,“虽然简单,但意义非常深刻。”
谢伯阳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有赖于建立新兴的绿色产业,既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建立全新的绿色产业。
“我们现在讲绿色电力,讲能源讲得多,讲绿色材料和其他还是不够多。所有产品都是由自己的原材料构成的,应该把发展绿材和绿色能源、绿色电力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绿材的发展也放到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
他举例说,山西正面临绿色转型的艰巨挑战。山西正在推进合成生物项目,“简单地说就是要用2000万吨秸秆生产100万吨的高质量纺织用丝,用来代替化纤。这种合成生物的产业就是一种全新的新兴产业。有很多领域可以用这个思路来发展。”
谢伯阳介绍,上述合成生物项目有两项技术是中科院提出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的内容,因而获得了山西省的高度重视。相关技术能让秸秆不腐烂,长期保存以供使用,生产的丝物、纤维可以抗静电。
他又举例说,有一家企业长期从事海藻研究,“海藻吸碳,然后再把碳转化成油,还可以转化成蛋白质,转化成很多的东西。他们现在1吨海藻吸碳的效果可以达到树木的4倍。虽然成本还比较高,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但前景还是有的。”
“要建立新的绿色产业和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提升,关键是科技。”谢伯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