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不成事”窗口帮助群众办成事!
新华社南京4月30日电 题:“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咋破?“办不成事”窗口帮助群众办成事!
新华社记者
“我办结婚证时名字登记错了,和身份证上不一样,现在想要补办结婚证,到底该找谁?”河南省平顶山市市民蔡振和近日匆匆来到新华区政务服务中心,需要结婚证办理业务的他显得十分着急。
身份证对应不上结婚证,结婚证对应不上身份证,民政户籍两头“不灵”,这事该咋办?蔡振和来到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窗口工作人员陈红卫了解情况后立即开展了“帮办”。
在陈红卫的带领下,蔡振和带上户口本及相关证明材料,来到区档案局调取当时办理结婚登记相关资料。档案调取后,陈红卫又带着蔡振和来到政务服务中心民政窗口,一张崭新的结婚证两天时间就补办成功。
在北京市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也有一个这样“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东城区退养人员张惠珍家属近日找到这个窗口,反映遇到了“药费二次报销”的麻烦事。“办不成事”窗口随后启动专班小组,联系医保报销部门、系统报销信息公司,经过多次沟通协商,成功为张惠珍老人报销了6000余元的医药费用。
记者在河南、北京、江苏等地政务服务中心采访了解到,多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破解“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这一放管服改革的“痛点”和“难点”。
“设置这个窗口,根本还在于想办事人员所想、急办事人员所急,将企业和群众‘办不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新华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唐晓源说。
南京市玄武区政务服务管理科科长徐亚军分析说,办不成事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违反规定“办不了”;有的是“很难办”,譬如缺少某些关键材料;有的是办事人员怕担责“不给办”。针对不同情况,玄武区对症下药:“办不了”的,做好解释疏导;“很难办”的,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看能否通过容缺受理等方式解决;“不给办”的,及时监督问责。有些现场不能明确答复的,事后通过各部门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
玄武区市民刘女士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过程中,因为无法证明租赁合同的签字是否为房主本人,导致无法正常办理。刘女士求助于“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区房产局沟通协商后,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房主进行身份确认,在得到房主认可以及与房产系统内房主字迹核对一致的情况下,区房产局随即给予了办理。刘女士顺利拿到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真的是为我们群众着想,太暖心了。”
“原来办不成事,群众可以通过电话、留言簿等形式反映问题,但时效性差。”玄武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张广兴说,“成立这个窗口,主动给予群众帮助,让群众不会带着一肚子牢骚回去,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明显提高。”玄武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还将延伸到人社、公安、税务、婚姻登记等4个分中心和7个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北京市东城区政务服务局审改体系科陈晨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基层,给办事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信息不统一、部门协调不畅等问题。作为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一起为群众解决“办不成的事”。
各地还以开设“办不成事”窗口为契机,拓宽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渠道,加强主动治理,推动问题“未诉先办”。玄武区在“一窗通办”的基础上,在大厅入口位置附近增设4个综合辅导窗口,将服务前移,第一时间接受群众咨询,主动指导帮助群众网上填报、准备材料,提高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线上申请通过率提高到了98%,线下窗口群众办事等待时间缩短50%以上。
东城区推行“轻易不向企业群众说不”的服务理念,深入了解企业、群众对政策改革的需求及建议,主动问需于企、问需于民,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指南的知晓度、精准度,破除阻碍企业、群众办成事的隐形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虽小,解决的却是群众心里的‘大事’。”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放管服改革的深化与夯实,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务实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职能部门也要从“办不成的事”中总结分析,改进服务,尽可能让群众少遇到“办不成的事”,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深度和品质。(记者沈汝发、袁亨瑞、张漫子、刘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