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又一个读书日到来之际 热市场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 周到 时间: 2021-04-24 06:45:37

制图/潘文健

最近,教育话题电视剧《小舍得》热播,“鸡血”与“佛系”妈妈的人物刻画,引发共鸣和争论。当剧中饰演妈妈的宋佳因女儿的补课问题与饰演爸爸的佟大为发生争吵后,马上抱起受惊吓的儿子安慰:“妈妈给你念绘本去,好不好?”——这是艺术作品,也是现实写照。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在阅读资源丰富并被充分重视的当下,绘本,几乎成了育儿启蒙的“刚需”,而围绕着绘本及其衍生品,正在形成新的家庭“课题”。

刚需

梅玲(化名)没有具体数过,到底为即将上小学的女儿买过多少册绘本。站在满墙满桌的书堆中,她大概想了想,说,“几千本总是有的”。

促进亲子关系、养成阅读兴趣、丰富体验认知,眼下,绘本已成为育儿之路的首选工具。随便问一位家长,他们总能说出几个绘本名字,《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小熊很忙》、《公主怎么挖鼻屎》……

从怀孕开始,梅玲就在海淘婴儿用品的时候就关注到了绘本;从孩子出生起,家里就陆陆续续购进这些大小各异、花花绿绿的书。

那个时候,她购买绘本还没什么“章法”,按心意选些比较热门的。她拿出一本《THE RUNAWAY BUNNY》说,这是自己最早海淘来的原版绘本。从能啃咬防水的“洗澡书”开始,孩子在家中随手就能拿到的不是玩具,而是书。

随着孩子成长以及购书量增加,梅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选书方法。她把女儿看的书进行了一个简单分类,按照年龄段,3岁前读图画为主的绘本,3岁之后开始进行分级阅读。

“三岁之前孩子对画面很感兴趣,有些绘本上会有一些比较难的单词,家长是要花时间在这上面的。”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梅玲每天下班后都至少拿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陪孩子读书,薄薄的小册子,一天就能读完十余本。

几年下来,梅玲已经为孩子打造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图书馆”,家中四五个书架上,密密麻麻陈列着书,在卧室的一角,还有两大箱孩子已经不再看的绘本。

安然(化名)的女儿刚满半岁,家里摞起的绘本书,至少花了三千元。他和梅玲一样,在最初为孩子买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体系”。

“看到销量高、推荐多的就买了。”安然说,他会关注一些育儿博主,知道目前可以给孩子看看视觉识别卡片,也知道几个月大的孩子能尝试看些“布书”“尾巴书”,再大点可以看“触摸书”和“洞洞书”……

往后该看什么,他还没有研究过:“现在的育儿知识,按月了解,到了该关注的时候,自然知道。”

“绘本早就是‘刚需’了吧?身边有小孩的家庭,没有不看绘本的。”安然说,“养成阅读习惯,从婴儿期就要开始,这是孩子出生的第一笔教育投资,为今后打基础。”

体系

关于绘本的定义,其实并没有非常准确的说法。

这是一个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概念,上海童书研究中心负责人李艾霞介绍,在中国,这类形式的书之前不叫绘本,叫连环画,2007年后绘本开始涌入中国,一二十页,图大字少,也称为图画书。

绘本主要是面向6岁以下儿童的读物,分为0至3岁和3至6岁两个阶段,李艾霞解释,低龄段的绘本以情感输出、习惯养成、简单知识为主,年龄大一点的会涉及到科普知识、分级阅读,6岁以后就过渡到“桥梁书”,从绘本的图大字少,进入字多图少大量输出文字的阶段。

美国ALSC(儿童图书馆服务专业委员会),也就是负责评凯迪克奖的协会,对图画书的范畴这样界定:“儿童图画书与其他图文并茂的图书不同,它旨在为儿童提供视觉的体验。它依靠一系列图画和文字的互动来呈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主题和思想。”

但有,很多被认为是优秀图画书的作品,并不一定符合以上界定,比如《疯狂星期二》是一本完全没有文字的图画书,获奖图画书《奔跑》则采用胶片图像来呈现。

绘本到底有多少种?究竟怎么选?

面对浩如烟海的绘本,如何选择,考验了家长的学习力和分析力,他们游走于各种交流群、科普文,“自学成才”、“自成体系”。

孩子3岁以前,家长选书往往参考绘本推荐人书单、获奖作品书单,自己也会在书店、网上选书。

梅玲关注了几个知名的绘本推荐人,在某电商平台,这样书单有全套打包售卖,还配有点读笔。此外,她自己淘绘本的时候,要先过一遍书的内容,选择画面形象可爱的。

孩子妈妈赵青(化名)选书,用她的话说,就是“东看西看,跟其他妈妈聊出点信息来”。她也会在图书馆观察女儿偏好的倾向性,给孩子买这类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阿瑞推荐了一些经典绘本,国外作品如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和《午夜厨房》,李欧·李奥尼的《田鼠阿佛》和《小黑鱼》,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和《三只小猪》等等。国内的原创绘本如《公主怎么挖鼻屎》、《烟花》、《葡萄》和《荷花镇的早市》等。

李艾霞则推荐参考国内几个比较重要的奖,如信谊图画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可从获奖作品中选取喜欢的。3岁以后,分级阅读逐渐成为主角。匹配孩子的阅读能力选书,“分级阅读测评体系”的概念,适时进入家长的视野。“进入分级阅读之后,我们会做蓝思值测算,根据小朋友的阅读能力来选择看什么书。”

成本

这个被安然称为“刚需”的存在,不论筛选上付诸的精力成本,还是购书产生的资金成本,都有点超出他的预期。

“我买的这三千多块的书,也就十几本。”安然家里有一面书墙,买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孩子的书比大人的贵多了。

制作精美、寥寥数页,几乎所有的外文原版书定价都不便宜,一本绘本折算成人民币一两百、甚至几百元。

梅玲则已经算不清楚,6年来家里数千本大大小小的绘本花了她多少钱,“这是笔不小的投入。”以女儿读过的一套分级绘本为例,一个级别差不多三十来册,正版的价格最贵的要将近1000元,9个级别下来也得6000元。

如果全部从正规渠道购买这些书,即便是在有折扣的情况下,像梅玲那样给孩子打造一个家庭图书馆,数万元的费用只是个“起步价”。

赵青的女儿每天都会拉着她读绘本,孩子对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图画展示出浓厚的兴趣,数十本下来一个多小时可能也难讲完。

书买多了,赵青逐渐发现一些价格上的“门道”。比如同一本书,精装和简装价格相差数倍;比如网站上经常做活动有折扣;再比如,一些家长群里推荐的购买渠道甚至只有定价的两折左右;此外,去图书馆借阅,成本也能节省不少。

这些价格远超一般书籍的绘本,在国内受到家长们的追捧,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而作者创意、特殊设计、环保材料等,在多个维度决定了绘本定价较高。比如儿童的图画书常用大豆油墨,避免儿童啃咬书籍时吃进有害物质。

阿瑞补充,绘本的创作很多时候需要文字、图画作者配合完成,不同于常规的文字书,创作成本略高,在印刷和工艺上,几乎都是彩色印刷,用到显色度和质感都比较好的艺术纸,比常规文字书用纸要贵,精装的印制成本也偏高。此外,一些特殊工艺、特殊设计,如长折页或插页,都需要增加人工、材料成本。

李艾霞建议家长支持原创图画书,对好的质量进行买单。

“为孩子的教育买单”  已经是多数家庭的方向。给孩子买书并不会对一般家庭造成经济负担,但,当“量”上去了以后,价格就会成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而绘本先天的高成本又决定了其高定价。

在知乎上,有人发起过一项提问“你愿意大量购买绘本吗?”一位答主分享了自己的心声:曾经“大量购买”,但再怎么小心挑选,里面仍然会有20%的无效书。

事实上,从来育儿不畏难的家长们,在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绘本市场后,也推动了新的“绘本经济”。

市场

童书业内人士介绍,近年,国内整个童书市场都在节节攀升,发展迅速。不仅是在家庭中,幼儿园里基于绘本开展的教育活动也越来越多。在每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上,更开辟了童书专区。

伴随“刚需”观念逐渐走进更多父母的育儿观,绘本已经不再是一本图画书的存在,“绘本经济”  逐渐形成——二手绘本、电子绘本、绘本租借,以及围绕绘本展开的语言培训班。

不久前,安然看到一篇育儿公众号的推文,电子绘本年卡买一年送一年。点进去,产品介绍显示,精选了一千余册绘本制作成电子版,还录制了配音,进行有声解读。

198元一年,免费畅读,可电子翻页,也可只听声音。安然一算,这比买纸质版划算多了,立刻开了卡。每天早晨孩子一醒,就给他播放声音,开启“磨耳朵”模式。

一次,赵青想拉同事进二手会本群,才发现五百人的大群竟然满了。尽管大家话不多说,但偶尔发在群里的二手书,但凡是热门的,总能“秒空”。有的群友分享了自己新买的绘本,就有人立马“预定”——“你们看完了转给我哦”。

赵青也会处理一些用不到的书,孩子上小学了,一些两三岁时看的绘本已经没有用处,要么送人,要么二手出掉。成色差的便宜处理,成色好的,能卖六七成的价格。

她还会从绘本馆里给孩子借书,每周六本,几乎周周去借。这样的绘本馆,在上海并不少见。

Ivy就是在孩子两岁时,为兼顾事业和教育开了绘本馆:“因为正版的原版书都很贵,如果周边有图书馆或者绘本馆可以好好利用起来,现在网上也有一些平台是提供借书服务、送书到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她建议家长可以先借阅,如果孩子对某本书爱不释手再去考虑购买收藏,“很多时候买了,小朋友其实并不喜欢,家长又想说这么贵都买了,无形中给自己和孩子压力要看完。”

李艾霞介绍,绘本的借阅和二手市场在西方国家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像国外的图画书研发机构,它的客户群体基本不是针对个人,而都是“to B”即面向二手借阅市场,比如图书馆、学校。

“如果这种借阅的方式能够更加发达的话,对于很多家长来讲可能是特别好的一个选择,当书的价格达到100元以上,就会有二手市场的需求。”

抢跑

重视阅读习惯培养的家长当中,有一部分并不想止步于阅读,绘本延伸出的市场形式,还有一个“重头”——语言课程。

在Ivy的绘本馆里,绘本租借只是功能之一,吸引更多家长前来的,是它的英语课。在绘本馆学习语言课程期间,可以免费看馆里的近万本书。

尽管经历了2020年疫情期,开业一年半的时间,Ivy的绘本馆已经在周边打开市场,仅入门级别的英语课,已经达到了10个班,一班8个小朋友。

每到上课时段,大厅的凳子上都坐满等待孩子的家长,其中大多是祖辈,他们从幼儿园接了孩子放学直接带到馆里。偶尔能看到有空前来的妈妈,在阅读区带着孩子读绘本,中英文穿插讲故事。

不仅是专门的绘本馆,在许多早教、托育园、语言培训机构,英语课程都把绘本结合起来,给6岁以下的小孩子们讲课。这种类型的课程,遍布上海,各自主打不同风格。价格根据班级的时长、类型各不相同,一般为一年48课时,在一万至两万元之间。

“意愿强”“努力”“坚持”,对送孩子到绘本馆学习语言的家长,Ivy在描述他们共同点的时候,用了这些关键词。

“来这里的家长,启蒙孩子的意愿强。我们的正式课程一周只有一次,仅靠这一次是不够的,课后我们给到指定资源要求孩子在家里阅读,要求家长给孩子听原版的音频故事。可能经常会听到说我们这里很多‘牛娃’,但是我觉得这些其实都是家长的努力更多,我们给的只是一个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语言学习资源,每一天在坚持的是家长。”

的确,赵青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手机里陆陆续续存下了近两千条录音,全都是女儿读绘本的打卡音频。梅玲则在每晚的打卡时间里,感受到了家长们暗暗的较量,谁的孩子读得更多,自己就再多读点。

有人问过Ivy,是不是你们这里的家长都很“鸡血”,不然为啥那么多牛蛙?

“孩子来这里需要他自身有阅读书籍、学习语言的欲望,他们不应该被逼着来学习。”她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从两岁半开始,她每天给孩子读绘本,到现在,有时工作一天回到家里很疲惫了,女儿会主动拿着书追着要求讲。

前几周,她作为家长志愿者到女儿班级上绘本课讲了《look at me i am a monster》,后来,听过她这节课的孩子看到她就会高兴地重复这句话,她觉得这就是学习绘本的意义:“很多成人可能想说绘本一定要告诉孩子一个什么道理,比如要自信,要勇敢,但是我觉得比起这些道理,学龄前幼儿学习的浪漫时期,好玩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带着这样浪漫的想法把孩子送进语言班。

梅玲在半年内带着孩子完成了两个语言级别的跳跃,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被理想的国际学校录取,赵青的女儿学龄前就在上的语言班一直延伸到了小学,从绘本分级阅读逐渐转为白纸黑字的章节书,她坦诚,提早语言学习,以便上小学前先人一步,顺利过渡。

还有安然,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也瞄准了绘本语言课程,可一位正在带孩子上课的家长提醒他:据说马上就不允许6岁以下儿童上语言培训班了。

听罢,原计划把孩子十个月就送去“双语”早教的安然竟突感“迷茫”——没有语言环境,怎么让娃早早能说一口流利外语?

不论是Ivy,梅玲、赵青还是安然,都不认为自己是“鸡血”的,人生的长跑中,第一步需要家长引导,不能起晚。

“问题的关键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它的人。”读绘本的益处无需赘言,在又一个阅读日到来之时,我们所面临的儿童阅读新“课题”,已经不是读不读书,而是如何读书、如何用好书。而学龄前育儿,理性对待绘本阅读,更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