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去世 今日举行葬礼
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去世 今日举行葬礼
英国王室的荣耀与荆棘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的葬礼于今天举行,遵其生前遗嘱,葬礼将尽量从简。遗体将从温莎城堡中移出送往圣乔治教堂,皇家海军、皇家海军陆战队、苏格兰第四营皇家军团、皇家空军、礼仪保镖和温莎军事骑士团等代表都将在这条路线上列队致敬。
这场举国瞩目的葬礼将通过电视向全英国实况转播,但因为疫情,英国目前只允许最多30人参加葬礼,因此整个葬礼将会尽量控制在女王及其亲属之间举行。
看到菲利普亲王去世的突发新闻时,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今年2月,查尔斯王子去医院探望父亲后,隔着车窗玻璃被拍到的那含泪的双眼。
即使是被简单统称为“王夫”,也不过是一个没超过百岁的被深爱的父亲;即使是第一顺位要继承英国王位的72岁王子,也不过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儿子。
从爱情童话到政治正剧
4月9日午时,英媒各大网站首页突然齐发头条,因为英国白金汉宫宣布,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在温莎城堡安详离世,享年99岁。
长达八天的国丧期就此拉开序幕。
围绕菲利普亲王的个人评价,英国媒体比较克制地“为死者讳”,基本聚焦于他在过去的74年里如何陪伴女王,为国家尽责,以及亲王对英国公益事业的贡献。出生在希腊科孚岛的菲利普亲王同时具有希腊和丹麦双重王族的身份,母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曾孙女爱丽丝公主。因为政变,随父母流亡的他辗转法国、德国,最后被送到英国接受教育,并于18岁那年进入达特茅斯海军学院学习。
18岁的热血,命定了亲王的一生。那年,他代表学院接待来访的英国皇室,第一次见到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开启了一生的爱恋,职业生涯也随后开启——21岁成为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最年轻的大尉级别的军舰指挥官之一。而在96岁的高龄宣布退出皇室工作的他,最后一次活动是参与皇家海军陆战队在伦敦的慈善游行。
凭借二战期间的服役,菲利普最终获得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许婚,婚姻的对象正是八年前开始成为笔友的伊丽莎白公主。他们1947年7月订婚,11月结婚,第二年11月,长子查尔斯出生;两年后,女儿安妮公主出生。这对爱情中人以快节奏为这场公主与王子的爱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然而世事如棋,1952年乔治六世突然去世,伊丽莎白正式即位成为了英国女王以及整个英联邦的元首。一直骄傲于自己的海军军旅生涯、本来有可能前途无量的前海军军官菲利普跪在女王脚下,如同他宣誓一生效忠女王那样,开始了陪伴和守护女王的“全职王夫”的漫长生涯,爱情童话瞬时变成了政治正剧。
王室之光
2017年,菲利普亲王正式宣布退休,告别了自己承担了65年的皇室公职,此后只以女王丈夫的身份陪伴女王出行。几乎所有的媒体以及各国政要都一致评价菲利普亲王终生致力于公共服务,是女王的支柱。8年前,我尊敬的博导、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教授科林·斯巴克斯曾不无暗讽地问我为什么会喜欢女王。我很是认真地说:“我敬佩她,因为她把她的职业做到了极致。”据白金汉宫统计,菲利普亲王一生单独完成海外访问637次,发表演说超过5000次,还是780多个社会组织的赞助人、主席或成员,70年来单独出席过22219次皇室公务活动。而女王更是被公认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事务。
女王和亲王的故事,其实只有他俩自己清楚。但菲利普从来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影子:他如此喜欢自己的母校,曾不顾女王反对,打破皇家传统把查尔斯送入戈登斯通寄宿学校,而查尔斯因为这一经历,曾直言不讳“厌恶”这个学校,毕竟他的个性没有父亲那么坚韧与强悍。即使父子之间因此而有隔阂,但因为亲王从小离乡背井、痛失家人的经历,他对家庭和感情的重视仍然在各种危机时刻挽救王室于一瞬。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后,虽然王室不方便表态,但菲利普亲王毅然带着查尔斯和威廉、哈里扶棺柩,皇室最重要的祖孙三代四个男人素服沉颜,送别已经不是王室中人的至亲,这一画面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至今仍是王室之光。
至于那个13岁就与未来伴侣鸿雁往来的伊丽莎白,曾多次表示菲利普是她的支柱,并称他的离去“就像是在生命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正如《菲利普和伊丽莎白:王室婚姻的肖像》一书所描述的:女王夫妇能在爱情与权力间找到平衡。一个在公共场合只能向妻子鞠躬并尊称其为“陛下”,走路时永远只能走在妻子后面的海军军官和王子,私底下却像王室传记家评论过的那样,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把女王当成普通女人来看的人。伊丽莎白女王的座右铭是“永不抱怨,永不解释”,而菲利普亲王的座右铭则是“忍耐,闭嘴,继续前行”。前者一如既往地优雅从容,后者则简单低调,但夫妻两人同样的坚定执着。
但就是这个很多时候口无遮拦地说出带有“政治不正确”笑话的丈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拒绝重返医院治疗,只希望最后时光能与一生挚爱——他的“莉莉贝特”(他给女王的昵称)一起度过。
保皇还是废皇,这是个问题
在温莎城堡脚下的泰晤士河水面,无分春夏,聚满了雪白的天鹅,它们旁若无人地徜徉,优雅的身姿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让人流连忘返。
如此美丽的天鹅,在英国却与皇权相连。
12世纪的英国国王曾下令,国境内所有的天鹅归王室所有,并揭开了每年一度的“清点天鹅”活动。如今,女王陛下的天鹅据说已经超过3万只,而猎杀天鹅就是触犯法律。除了天鹅,英国海域境内的海豚等海洋生物也全都归女王所有。
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英国君主制在全世界尚有如此的影响。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后,英国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会,而王室不再拥有统治国家的权力。但对传统贵族的仰慕和精英文化的拥趸,使得英王室一直被蒙上了钻石点缀般的面纱,至今仍熠熠生辉。
虽然欧洲数国都保留了君主制,但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王室影响力毫无疑问位居其首,更何况英女王同时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国家的法定元首,以及54个主权国家自愿组成的英联邦元首。
即使“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王室应该被英国人引以为傲,但年轻一代似乎更多地对历史和传承持反思态度。我的两个00后女儿就都不关注菲利普亲王或者王室新闻,或者说,她们认为只需要知道有什么新闻发生就够了,但不会追着去看各种细节和八卦。在她们的心目中,王室众人无非是一种职业,而且这职业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和可供学习参考的价值,所以她们自认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需要分给王室。当然,菲利普亲王去世的第二天,大女儿收到了“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的群发邮件,代表全英65年来参加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的600万年轻人,感谢爱丁堡公爵在激励年轻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亲王自己是体育爱好者,又在部队服过役,参加过很多体育活动的女儿们至今也认为,要想获得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的金奖挑战性极强。“但,我们还是觉得不应该有王室,英国应该改革。”两个女儿互相击掌同意,挑衅地看着她们认为“保守”的妈妈。
她们这样的观点,在英国年轻人里大行其道——新一代人更认同共和或者公平和平等的观念。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群中,拥护女王、愿意保持现状的英国人却大有人在。二战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确实可以被归为保守一代,但因为重承诺、求和平,他们更会视女王为其精神领袖,而不仅仅是王室的象征,因为他们也要求自己为国家数十年如一日地尽责尽职。在战后重建所有秩序的岁月里,这一代英国人更多地视女王和亲王如同平辈,而视查尔斯和哈里如同家中长不大的晚辈,所以对后者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前不久,哈里王子和妻子梅根退出王室后,在美国接受公开采访曝出梅根和孩子因黑人血统而貌似受到王室歧视,此事迅速发酵,英国王室形象再次蒙上阴影。加、澳等很多政要与民众纷纷表示希望脱离英联邦,美国部分人更是要求废除君主制的“急先锋”。美国进步派杂志《In These Times》撰稿人汉密尔顿·诺兰在《纽约时报》甚至发表专栏文章《打倒英国君主制》:“王室完全是一个更扭曲的东西——好像把布什一家、卡戴珊一家和法威尔一家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珠光宝气的带准宗教性质的崇拜名流的邪教,再添上一笔振奋人心的帝国主义色彩。王室除了象征着对不平等致以的最高敬意之外,还能是什么呢?一小撮人不是基于道德价值,而是基于遗传的偶然性,享受着从公共资金中榨取来的数百万美元,并被当作煽情的民族主义英雄来崇拜,换来的仅仅是他们‘赏心悦目地公开亮相’的职责,而这个工作他们做得也是毁誉参半。”
反对王室的还有英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以及左翼大报。《卫报》首当其冲向国家媒体BBC开火,讽刺其为“保皇”,BBC则辩称这是为所有缴纳电视执照费的英国公众提供有价值服务的职责所在。英国民众长久以来非常关注王室事务,比如女王母亲2002年去世时,十多万民众自愿去向遗体告别,并有超过100万的民众在葬礼日肃立街道两旁送别,超千万人观看电视直播。BBC曾宣称“英国王室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王室,菲利普亲王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名人”,这也正是BBC非常重视王室新闻报道的主因。
“如果有人觉得君主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君主本身的利益,那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并非如此。它理应是为了国民的利益而存在,如果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觉得该制度是不可接受的,那么就让他们来改变吧。”这句话是1969年菲利普亲王的观点,而女王和王夫也正是这样来看待坐在王位上的责任和义务的。
八卦与阴谋
菲利普亲王的去世最近再次引爆了近年来获奖无数并大受追捧的英剧《王冠》,这部剧无疑为大众持续关注英王室不断添砖加瓦。
名人自然离不开八卦和阴谋论,英国王室更是八卦和阴谋论的天然发源地,比如源于英国八卦媒体的“风流王夫与32个情妇”之类捕风捉影的猎奇文章。先不说至今没有一张图片有实证菲利普亲王与哪位女性有过密的行为,单说这后面暗隐的那种“男王后”肯定要通过对女性的风流来重振雄风的男权心理,其心可诛。
纵观下来,英国以外的大多数人基本上都能在看绯闻的吃瓜群众和暗地里钦羡皇家童话的平民角色里自由转换。即使是不特别关注英国的人也能随口说出过去近百年来英国最著名的“大瓜”:爱美女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为娶二婚的美国女性辛普森退位,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多年各自冷战出轨最后离婚,戴妃因车祸香消玉殒,哈里王子和妻子梅根对美国媒体吐槽其受到英王室歧视。英国王室的复杂性也因为这些王族中人不同的个性,而使得民众或拥护或反对,也因此有着更深厚和多元的考量。
在现实中,即使英国王室在过去数十年里爆出层出不穷的风流韵事和丑闻,从查尔斯与卡米拉的藕断丝连到戴安娜车祸的阴谋论,从安德鲁王子因性丑闻被停止履行公职到哈里梅根被取消王室职责,王室机器总会不留情面地碾压一切不合规矩的个性。另一方面,王室似乎也在逐渐与时俱进地改变——即使梅根控诉王室成员歧视她的黑人身份,但她仍然很平顺地凭二婚身份嫁入皇家;而在20世纪70年代,卡米拉就是因为已婚而败给了纯洁的戴安娜。即使2005年卡米拉终于嫁给了查尔斯,但女王直到7年后才正式接受卡米拉,允许她在公开场合坐在自己身边。孙辈这一代里,唯一没有上过大学的哈里其实是女王最疼爱的孙子,当年女王不仅为他跟梅根的婚礼开绿灯,连这次菲利普亲王的葬礼也特许所有王室成员着黑色便装,而不是传统的军装,只因为哈里已经被取消了之前因为皇室身份而得到的所有名誉军衔——女王不希望看到哈里因为成为葬礼上唯一一个不穿军装的男性而尴尬。但在原则问题上,女王则毫不退让:去年11月哈里梅根夫妇本来要参加每年一度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但女王直接下令,不行。之前,梅根相中的皇冠因为是俄罗斯制作的,也被女王下令换掉。
虽然英国王室一直在进行各种改革,但世界各国民众对王室的兴趣却从未减弱。从11年前走红的《唐顿庄园》到《王冠》再到《布里奇顿》,英剧中虚构的贵族角色们在富丽堂皇的环境里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正在成为民众的新“春药”。即使是那些冲锋在前、要求废除王室的人们,也仍然在自己的客厅里津津有味地追逐着成人的贵族童话。
而这一场场追逐里面,最清醒的倒是以女王为首的英国王室。在伊丽莎白登基前夕,皇家指定珠宝商Garrard曾经重新调整了皇冠,包括缩小头围尺寸等,确保1.06公斤的皇冠适合女王。类似的调整还有一次——之前,英王爱德华七世曾相中一款2.23公斤的皇冠,但后来还是佩戴了重量更轻的王冠,以助其从阑尾炎中康复。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里改造的这句西方谚语,确实很精准地形容了英国王室及其所必须担当的国之大义。
本版文/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