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坚持8年多为烈士寻亲 “85后”志愿者为600多位烈士找...

来源: 封面新闻 时间: 2021-04-06 08:15:35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只有1岁,因为没有照片,这辈子没看过他的样子。没想到,今天终于有了他的画像。爸爸,咱们回家!”今年3月27日上午,烈士陈忠根的女儿陈荷珍通过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女士、宁波市海曙区“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孙嘉怿以及社会各界的牵线,在浙江传媒学院画像团队的帮助下,时隔70年终于见到了父亲的样子。

据介绍,不仅是陈忠根烈士,浙江传媒学院今年内将组建由50名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的画师队伍,专门为100位牺牲时没有留下照片的烈士进行画像,这个大型公益活动的名字就叫做“为百位烈士画像”。

这个项目的倡议人之一叫孙嘉怿,一名宁波籍“85后”志愿者,自2012年踏上为烈士寻亲的道路开始,她和团队成员已经帮助百名志愿者已经累计整理4万余条烈士名录,走过25个省份、7个国家,拍摄700余座烈士陵园,帮助600余名烈士家属结束了漫长的寻亲之旅。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吕卉在了解到她的事迹后特意到宁波走访调研,回去之后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烈士陵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得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些普通人自发的行动,为烈士寻亲铺平了道路。

多年前,一位来自安徽的烈属辗转找到孙嘉怿,希望她帮忙寻找自己的二爷爷。这名烈属的二爷爷名叫王心恒。当时,王心恒的亲人无意间在安徽的一个纪念馆里找到了一段关于王心恒的介绍,了解到王心恒牺牲在宁波,于是找到了孙嘉怿,希望得到帮助。接到求助后,孙嘉怿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把宁波的烈士陵园几乎走了个遍,终于找到了王心恒的名字。她立马给这位烈属打了电话,通报了情况。据孙嘉怿后来回忆,当时她激动得手都是抖的,王心恒烈士牺牲了几十年了,终于被找到了。

之后,为了帮更多烈士找到亲人,孙嘉怿买了许多书,研究相关史料,花大量时间从中找线索。打开孙嘉怿电脑中的表格,烈士信息十分细致。从左至右分别是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队番号、牺牲时间、牺牲地点以及参加革命时间。她习惯随身带着U盘,每次有烈属前来询问,只需打开电脑就可以快速查询。这些表格中,汇集着从朝鲜开城、上甘岭、江东郡等十几个烈士陵园整理出的近2万名烈士信息。

孙嘉怿说自己以前是个叛逆的女孩子,接触到老兵后,整个人就慢慢变了,“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我们的太平日子,我们不能这样挥霍,要做些有意义的事。”烈属和老兵们亲切地叫她“小猫”,把她看作自己的亲人。

有一位名叫王仁佑的抗战老兵,是宁波人,与孙嘉怿相识的时候,他已经下肢瘫痪,说话也不太利索,身边只有保姆照顾。孙嘉怿坚持每月去看望他两次。2014年,王仁佑老人走了。老人临终前还特意嘱咐,一定要把生日红包带给孙嘉怿。每念及此,孙嘉怿都有点想哭。现在的她,依然保持的每月都带着老公、孩子去看望健在老兵的习惯,有时间她还会去外地看望那些在她的帮助下找到烈士亲人墓地的烈属,用她的话说就是——在全国各地都有亲戚。

2017年,孙嘉怿在微博上发出“我为烈士来寻亲”的活动倡议,将视频中的资料逐帧定格截图放大,按照烈属的籍贯省份整理成电子文档材料,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在当地寻找线索。

“当时,国内仍然缺乏关于这些烈士安葬地的公开信息,对于很多已经白发苍苍的烈属来说,无法找到自己的亲人,无法亲自去坟前祭拜,成了一家人、一代人甚至一个家族的遗憾。”孙嘉怿表示,一些慕名前来的烈属,甚至已奔走寻找了几十年,依旧音讯全无。

一张无法团圆的全家福、一封沾染着鲜血的家书、一位因为儿子牺牲哭瞎了双眼的母亲、一名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女儿……在微博后台,孙嘉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烈属的申请,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亲人。

为烈士寻亲,建立烈士个人信息库是前提。2012年,孙嘉怿开始和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一起,走上了帮助烈士和家人团圆的公益之旅。她说,偏远山区也有不少烈士陵园,但因地处偏远,加之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致使信息不畅通、不对等,不少家属虽知烈士去世消息,却不知其身处哪个烈士陵园甚至所葬何处,因此成为缺憾。由此,赴实地收集烈士信息并建立信息库,成为项目推进开展的重中之重。

近40名来自全国各地、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便成为西部边境拍摄项目的主力军。接受任务的“拍客”志愿者,通常采取“一人一车”的极简出行模式,即只带少量必要的生活用品,骑着通过性好且省油省过路费的摩托车,独自一人沿着漫长的国道或省道一路寻找烈士陵园,并用照相机或手机拍摄下陵园中所有烈士的信息,以便于返回后一一对照记录。“拍客”们每次的出行时间,少则一周或半月,长则可达2个月。若遇境外寻找项目,则更曲折。

在此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基本由志愿者自费承担。“我们的经费不多,因此多年来基本以自费为主。每日150元的基本费用中,除却必要的食宿费用,还包括摩托车油费、过路费、个人保险等。”孙嘉怿回忆道,120块一晚的旅馆是她在为烈士寻亲路上住过的最好的;而最奢侈的一次则是2018年从朝鲜回国的那次。“应烈士家属请求,我带回了满满一书包的当地烈士陵园的土壤,为此我才坐了一回头等舱,致以最高的敬意。”有时遇上规模较大的陵园或特殊情况,为了省钱省时,志愿者甚至选择在陵园搭简易帐篷过夜,以便次日继续开展工作。为让项目继续下去,团队里的志愿者们都习惯把所获奖金等捐出来作为项目经费,而这也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12年至今,“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项目共涉足境内外750座烈士陵园,整理收录烈士信息40000余条,帮助600余名烈士家属结束了漫长的寻亲之旅。2020年11月,历时3年、由77名志愿者借力参与、囊括1万余名烈士信息的朝鲜开城烈士陵园烈士信息数据库终于建立完成,而这意味着,之后将有更多的烈士家属可与烈士实现跨越时间、空间的重聚。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这些年,一群“90后”“00后”主动加入了孙嘉怿的团队,提出可以帮助进行数据录入比对,为烈士安葬地精准定位,同时可以在自己家乡或周边城市,拍摄陵园里的烈士资料,作为数据库比对的补充。

“00后”网友“海沫”,年纪最小,来自山东潍坊;“90后”小伙车英赫,是做旅行社的;湖北网友“露露”则是一名舞蹈老师;老大哥“路客”跑遍国内外几百座陵园,为数据库贡献了近九成的资料……目前,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已吸引网络志愿者200多名,其中核心志愿者26名,他们都是抱着一腔热血加入其中:

“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磨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在寻亲的过程中,仿佛我们完成了人生的一次‘穿越’,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烈属们已经是古稀老人,这些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

素不相识网友的参与,也让孙嘉怿坚定了将这件事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获得首届浙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后的一个早晨,孙嘉怿在微博更新了这样一条动态:“女儿3岁开始跟着我去烈士陵园拜祭英烈。小小的她曾经问我,什么是烈士,我告诉她,那是中国的脊梁骨,撑起祖国这个大家。”

据《解放军报》报道,孙嘉怿的主业是在宁波共青团委做青年工作。她经常会在报告会上分享自己做志愿者的经历,“我们的每一次寻找,都是在告慰先烈。在寻找过程中,一个个烈士的故事还原拼凑成一个可爱的中国。”她说,没有什么能比这些烈士的事迹更打动人。

4月2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并联合媒体公布了100位牺牲时间跨越1928年到1984年的烈士寻亲信息,帮烈士寻找亲人。截至4月5日上午九点,在100位烈士中,已经有22位烈士的亲属信息确定被找到,还有多位烈士的亲属线索正在核实中。

对此,央视主播李梓萌在“主播说联播”中发出倡议:清明已过,但寻亲仍要继续!让我们心手相传,继续接力为烈士们寻亲,让这样的寻亲成为一种常态。用感恩的心告慰英雄,用实际行动给英雄来自我们心底的关爱!

综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央广网、中国文明网、央视、《解放军报》等

关键词: 坚持 烈士 寻亲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