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一中英才学院——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在这里预见英才
英才学院——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没有教材、没有课标,不限年级、不限学科,只要学生感兴趣、想钻研,任何学术前沿、科研项目都有全国顶配的师资团队、专业设备做“助攻”。这就是北京一零一中英才学院,在这儿,学生的任何科学创想都不再是“纸上谈兵”,创新人才,从这儿“孵化”。
“五个一”标准个性化“孵化”英才
去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英才学院正式揭牌。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获聘“英才学院”荣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分别为国科大创新实验班、同济实验班授牌。高校进中学办学,这让一零一中、甚至整个基础教育界都掀起了一次新的浪潮。
据官方介绍,英才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国家发展急需的、具有担当精神的创新人才,拥有鲜明的一零一中特色的特殊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创新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由国内高水平的专家和院士领衔在“英才学院”创建实验室,并亲自担纲指导。
3月,进入工期最后阶段的英才学院,已经初具雏形。在一层走廊的尽头,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人才实验室,在3月18日当天正式启用。在这间兼具展厅和高校实验室气质的教室内,可编程机器人、机械手臂等都已配置完毕。不久,学生即可在这间教室内,在高校和本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自己的“AI机械梦”。“这间教室从设计到装潢完全由哈工大完成,未来,如何授课、怎样编制教材,也都交给高校。”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陆云泉告诉中国网记者,入驻英才学院的所有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都将在这儿自主完成人才的“孵化”。所有实验和学习以项目式开展,学生就是项目工程师,他们提出对项目的需求和构想,高校提供学术和师资指导。在这样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育人模式下,从教材到师资都是私定版,没有规模化可言。那么,如何考核实验室KPI?一零一中制定了一套“五个一”标准,即一部教材、一套课程、一支队伍、一群人才、一批成果。“以后每年,我们都会举办一次英才学院的科研成果展。这对于高校来说,也是一种良性竞争。”陆云泉笑言。
基础教育界首个“英才计划”11个实验室首期入驻
在一零一中英才学院的大门两侧,挂着12个高校实验室名牌,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前沿计算机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基地、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联合作战实验中心“数智孪生实验室”等。但其中最显眼的,还是顶端的“英才培养基地”名牌。据陆云泉介绍,这是基础教育界的首块授牌。
据了解,英才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要求,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这也与一零一中英才学院的理念、目标不谋而合。
凡是国家紧缺的专业、学术前沿的领域、或是国家战略布局的行业,都是英才学院的涉猎范围,其中包括大数据与金融工程、智能无人机、心理科学,甚至未来战争构想智能。在英才学院隔壁,是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这是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打造的。实验室内,仿造真实车辆生产车间设计,实景还原车间生产与制造流程。停放在实验室中间的一台全新SUV,也是学生们的试验品。“我们会让他们把这台车拦腰切开,研究里面的工作原理。” 在陆云泉看来,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升级版。在这儿,每个人都有机会走进机械,更有机会创造更好的机械。这也是英才学院倡导的机会均等,让每个学生都自由选修其中课程,不限年龄、不限基础。
在打开学术大门的同时,英才学院还为学生们提供成果孵化的空间。“英才学院的顶层,是一个完全打通的实操平台,非常通透。学生们的任何成果,都能在这儿得到展示和演练。”陆云泉说。
处处“上新”校内打造“无边界”的英才学院
远眺英才学院,陆云泉不无风趣地称其为“博士楼”——在英才学院的最右侧,钟表楼上方,学校加盖了一层屋顶,从远处看去,好似头戴学士帽。这是陆云泉对英才学院寄予的厚望,也是英才学院创设的初心。这种“巧思”,在一零一中的校园内随处可见。而陆云泉也以自己的教育构想,让无边界的英才学院在一零一中校园内成为现实。
从“四宜书屋”旁边的“麻绳典故”,到少年湖畔的一艘红船,再到不同区域规划的不同植被……一零一中处处“上新”,学校也以这种有心的校园文化设计,让校园变成开放的英才学院,处处都是“百科全书”。“让教育跟孩子们的生活相通,这是我们所理解的生态教育智慧里面的生态。”一零一正在用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具挑战的教育变革。建校75年,育人理念不老,办学活力正青春。
中国网记者 刘佳
供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