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收获满满 松江大学生在校园里“种布”

来源: 上海松江 时间: 2021-03-21 14:46:35

从一株棉花苗到一张棉布,需要经历怎样的奇妙过程?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内一处未开发用地成了学生们的劳动基地,他们将亲手“种”出一张布,见证棉花的奇妙一生。

张礼骏是上外西班牙语的老师,也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与传播”课题小组的指导老师。保护与传承非遗是张礼骏最投入的事情之一,过去一年,他带领学生推广上海非遗超过十项,这一次,轮到了松江布。

南宋末年,黄道婆革新和传授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使得松江一带人民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间“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在明清时期,松江棉布便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既然要推广松江的布,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去做一块呢?”团委书记廖文其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可以在学校种一块棉花地,既能让同学们了解种地的艰辛,又能让大家参与劳作,还能收获从无到有的成就感。”

在上外校团委、学工党委、西方语系、后勤和国资多方协商协作下,一个“种布计划”就此开始。上外小别墅后的一块荒地被批了下来,成为上外“劳育工坊”的启动地,学生们将在这里种下棉花。

1月21日是“劳育工坊”的正式启动仪式,这天太阳当空,温度正好,张礼骏带着他的非遗团队和寒假留校的志愿者学生们,与相关院系部门老师一同在小别墅后的荒地集合。

上午的目标,是将这片荒地开垦完毕,把地上的土翻过来,这样可以在正式种地之前,冻死杂草,减少一些虫害。拿上锄头,大家全情投入到劳动中,清晨雾气刚散,来的时候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在一番辛苦劳作之后,大家都脱下了大衣,就连平时离田间十分遥远的各位老师们也干得热火朝天。后勤组的周师思老师说:“小时候看见过爷爷奶奶干农活,这次锄地让我想起了许多童年的场景,非常亲切,非常怀念。”

负责教授大家犁地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本地农民,他细心地向同学们讲解锄地的技巧,哪里用力,哪里下腰,哪里下脚,并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劳作的故事。“当年种地的时候,都是头顶星,脚踏冰。”他一个人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耕完的地,十几位同学和老师合力却用了大半天时间。对于从来没有锄过地的同学而言,第一次做农活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来自金院的王钰表示虽然做农活很累,但也很快乐。“我以前从来没有做过农活,这还是第一次做这么辛苦的工作,学到了许多的农学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干活也很开心。”来自西方语系的留校同学周咏芝说道。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也是“劳育工坊”翻土工作的最后一天。张礼骏等几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再次来到这片土地,完成最后的翻土工作,之后他们将陆续开始种植、施肥等工作。

“现在手工纺织已经非常少了,让同学们体验到从一颗种子到一块布,我觉得这样的经历相当可贵。”张礼骏说。

位于仓城的“布文化展示馆”是松江一处有关“布”的展示与创意馆,馆内展示了部分近、现代松江棉布和织造工具,陈列了松江棉布、药斑布、织布机等实物,追忆松江劳动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经张礼骏联系,展示馆将与学校合作,在最终收获之后,同学们可以在此将棉花织成真正的一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