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原则”能否落实?延迟退休还需精准施策
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不会搞“一刀切”,会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自延迟退休进入“计划实施”阶段以来,相关政策何时能够“靴子落地”,一直受到公众高度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规划的劳动者对延迟退休政策,也各有态度。一方面,年轻人担心这一政策会提高就业压力,父母也无法分出精力帮忙带娃;另一方面,重体力劳动者、工作强度大的从业者担心延迟退休会使身体不堪重负;此外,对于何时延迟、延迟多久、男女是否同步等问题,人们也疑问重重,相关争论从未停止。
可以说,“延迟退休实施准则”这颗定心丸来得很及时。不会“一步到位”,不搞“一刀切”,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施策理念正回应了舆论场盛行的几大疑虑。分小步走、弹性实施等具体政策也非常值得肯定。这些改革思路既给了公众一定的缓冲时间,也是为弱势群体、有特殊情况的劳动者兜底。
当然,各级政府也要意识到,改革的顶层设计从纸面到落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例如自愿原则如何落实到位,这既要让权利真正被有效使用,又要避免被部分人钻了空子。这些都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此外,配套政策的出台也必须及时跟上。关于与延迟退休相关的配套政策,金维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等问题,只有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才能确保延迟退休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
除此之外,政府和企业也必须认识到,改善国内就业环境才是保障延迟退休顺利实施的根本。除了兜底性措施和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对996模式的摒弃和惩治,让性别、年龄、学历歧视等不再成为劳动者们的求职拦路虎等,也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只有大的就业环境实现良性发展,就业压力减轻,劳动者们对延迟退休的焦虑才会被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