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保卫村:用“绣花精神”为社区赋能
(上海基层党建网) 近年来,金山区金山工业区保卫村党总支通过队伍、阵地、宅基三大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典型带动及群众自治,深化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构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社会治理组织化程度。
“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
保卫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基层党员、群众、“四支队伍”等志愿者,不断提升村域治理能效。做实“红纽带”项目。按照“因地制宜、有利发展、群众自愿、便于组织、规模适度”的原则,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优秀党员为纽带的组织体系,充分挖掘乡贤能人,在群众中传播正能量,做好传声筒,带动群众参与社区自治,起到“润滑剂”“助推剂”的作用。做深“鑫连心”项目。“七彩鑫连心”志愿者服务团是由红、紫、金、蓝、青、橙、绿七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党员、妇女、老人、安全、青年、服务、环保七类服务群体,每个颜色服务队有5名志愿者组成,分别服务辖区内不同的群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织密服务网。
“宅基支部”阵地,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宅基”作为农村中最小的单元,在乡村治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保卫村党总支通过延伸下移党群服务阵地,创新了党群服务阵地新内涵的同时,深化了村民自治共治能力。创新服务“新地标”。为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村党总充分挖掘宅基特点,打造“宅基支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类活动。党员家开门迎客,不仅为各项活动提供了活动场地,还拉近了党群距离,真正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有效提升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能力。打造修身“新舞台”。村党总支部以群众文化为切入口,在农耕体验基地打造了“村民修身舞台”,鼓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农耕情景剧、广场舞等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群众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社会治理的长远发展。
“网格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保卫村党总支部坚持社会治理为人民,一切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实行“1+13+N”的工作法。一个班子联系13名党员骨干,党员骨干联系10—15户村民家庭,使每户村民都拥有专属的“党员服务员”,做到村民服务全覆盖,形成“群众—党员—支部—党员—群众”这种自下而上的良性循环,让党员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收集群众的问题,使得村“两委”班子第一时间察知村情民意,迅速反应、及时反馈,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服务群众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实行“宅基会议”工作法。村党总支部始终坚持在重大实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宅基会议”,由村委会提议,制定项目方案;召开“宅基会议”,听取村民群众意见;村民举手表决,形成思想统一;项目实施运行,做好跟踪检查。通过民主议事制度,激发群众参与议事、参与建设、参与决策和参与评判的主观能动性,减少事后矛盾的产生,助推村民自治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保卫村党总支通过优化基层治理组织架构及创新工作方法,在社会治理上从最初的“粗”“泛”逐渐向“细”“精”转变,不断提高村民的自治、共治意识,从而有效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