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城市级”数字化,放大上海...
很多专家十分看好上海能以“数字竞争力”融汇放大既有优势和势能,从而开创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样本。 供图:视觉中国 制图:冯晓瑜
当许多新上海人以“就地过年”的方式刷出辛丑年的新时尚,城市治理端的这个年也过出了新味道——“大数据守岁”,或者说上海在“倾听”全城数据脉动的基础上,借助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开出“春节保障”专页,使得从景点客流到商圈人气,从水电气供应到菜篮子价格,从空气质量到道路堵点,整座城市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都以数字化方式“汇入一网”,为“年味”增添多一重保障。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视野中,上海很大——2400多万常住人口,3.87万亿元生产总值(GDP),通江达海、八面来风,要治理好这样一座超大城市,殊为不易;但上海也可以很小,随着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底座的体系化构建和应用,随着城市不断朝数字化方向转轨运行,上海甚至“小”到能以“一屏”观之、以“一网”管之。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非常明确地宣布,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并将其作为面向未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将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作为标的,实施“城市级”数字化转型,这在过去几无先例。而正是这种整体性筹谋,使得很多专家十分看好上海能以“数字竞争力”融汇放大既有优势和势能,从而开创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样本。
通过整体转型,构建“数字竞争力”
数字化本算不得是新生事物,这次却不同以往。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是上海近三年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成果。再往前追溯,如果将2010年上海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愿景为原点,那么到去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完成3.0版迭代,最终以获颁年度全球唯一“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收官。
岁末年初,借市委全会、上海两会等重要活动,上海不断向外释放信号,决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2021年元旦后的首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战略正式亮相。
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是全国首个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之前,数字化多半是分领域、单维度的——如政务数字化、行业数字化;但上海此次提出的城市级数字化,改变了过去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系统各自为战、割裂运行的状态,要通过“整体转型”,全面释放数字化的巨大能量,提升城市巨系统的运行管理效率。
在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盛雪锋看来,上海推进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打造“数字竞争力”,并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核心竞争力。“前数字化”时代,竞争力往往是纵向的、分领域的,比如金融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某种意义上,“五个中心”建设就是要在相关领域形成对应的竞争力。但进入数字化时代,具备强大“横向整合”能力的“数字竞争力”,却能更好贯穿“五个中心”全局,在整体上支撑上海的持续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也非常认同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这种全方位竞争力。他认为,上海此前在制造、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所积累的实力和资源,如果能在一体化数据底座上整合,那么将在全球城市竞争中为上海获得先导性优势。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表示,通过在数字化方向上全栈、全场景、全体制的all in(全面下注),上海超大城市的综合性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将得到全面凸显。
围绕数字底座,实现治理力整体输出
率先建成“双千兆第一城”,构建城市级的算力、算法中心,在各业务条线不断打造信息化应用升级版……在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咨询董事总经理陈继东眼中,上海垂直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趋于世界领先。
这是上海的底气,是推进数字化“整体性转变”的基石。这里所说的“整体性”,既是在物理层面将城市复杂巨系统糅合为一体,也包括在逻辑层面构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整体解决方案,消除数字壁垒,构建一体化格局,从而把数字竞争力向更广阔范围投射。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数据,数据源于连接。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健表示,原先如果说受制于零散、滞后的数据,管理者只能对城市运行作片段的、低精度的勾画;但随着上海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方面能力提升,特别是物联、数联、智联网络的建设,我们获得了营造数字孪生体、对城市面貌作完整呈现,进而大幅提升治理和运营洞察力的可能。
正如“一网统管”所做的那样,目前它已在全市布下超过500万个传感器,能7×24小时持续以秒为单位,对“城市生命体”的“体征”作全景监测。这种感知力、判断力、处置力,不仅能在过年时保障“年味”,更可以向交通管控、环境保护、产业服务、社区治理等诸多场景输出,从而消除治理盲区,定位矛盾症结,并通过趋势预测发现潜在风险,最终让每个市民都感受到城市的效率和温度。
整体转型,实际上是基于数据融合的一种探索;多维度、跨领域数据的碰撞,则会产生奇妙的“数字化学反应”。比如,在将气象、园林、环卫等九个方面数据汇总挖掘后,静安区形成了独特的“落叶算法”,也就是能预测第二天街面的落叶量,进而为合理配置环卫资源提供保障。就这样,扫落叶这件事瞬间切换到数字时代。
再如,静安区部分社区配置的智慧水表,平日里可为远程抄表计费带来方便;不久前寒潮突袭时,它化身为水务部门及时发现管道爆裂的“哨兵”;而觉察到独居老人用水异常时,它还能自动向社区干部报警,提示他们上门查看老人是否遭遇意外。
气象与扫街、水表和养老,表面上似乎不太相干,但海量数据一旦形成广泛链接,并整体迁入大的数字化平台,就会带来“化零为整”的质变。事实上,能否实现整体化转型,考验的是上海系统谋划、统筹协调的能力,是各平台、各系统、各部门打破围墙、开放合作的意识。
整合协调产城人,打造城市发展新样本
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意见》中明确的数字化转型三大领域。从“整体性转变”角度看,上海希望打造的转型样本,正是兴业、惠民、善政“三位一体”的格局。
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本身就是相互促进、互为协同的——只有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以高质量发展形成新供给,才能为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基础和手段;反过来,如果能不断激发民众对数字生活的新需求,并以数字治理优化完善营商环境,数字经济也能更持久、更繁荣。
协同推进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上海已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模式,那就是以数字化应用场景来牵引技术创新和市场空间,从而将整座城市打造为数字新经济、数字新生活、数字新治理的试验场。过去两年来,上海一直专注于开放城市中的各种场景,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比如,多家医院、多个社区正与人工智能(AI)企业合作,打造“AI+”示范应用;上海地铁则积极推动与上海电气的合作,从而使得这一全球最大的轨交网络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探索轨道交通运行维护数字化智能化平台。
不仅如此,去年在疫情背景下,上海更是积极引导推动在线新经济发展壮大,在数字教育、数字医疗、远程办公、在线文娱、在线会展等诸多领域,一大批新兴力量迅速崛起,最终既有效支撑了城市的正常运行,解了市民和企业的燃眉之急,也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统计显示,去年上海在线新经济营收同比增幅达12%,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上,经济、治理、生活数字化,对应的恰恰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三大主体——产、城、人。对上海来说,人本价值是城市数字化整体转型的核心取向,这也使得未来的数字化转型,从根本上区别于过去以部门和业务为中心的信息化,而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国际数字之都就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最好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