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早期预警指标——“肺三联”和“脑三联”

来源: 解放军报 时间: 2021-02-28 06:00:39

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早期预警指标——
“肺三联”和“脑三联”

官兵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及以上),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地区时,可能因机体缺氧引发高原反应,严重的还会出现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重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脑水肿一般1-5日内发病,有时在一周后。高原肺水肿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患者感觉全身乏力或活动能力减低。高原脑水肿大多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步态不稳、神志恍惚等,严重的可能昏迷。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危及生命。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教授王伟在高原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时,通过对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发展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了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的早期预警指标——“肺三联”和“脑三联”。

“肺三联”和“脑三联”的表现一共14个字,即“咳嗽发烧血氧低、头痛呕吐精神差”。前半句为“肺三联”,是高原肺水肿的预警。血氧低是指血液中的氧饱和度明显降低,低于70%时尤其要注意。后半句是“脑三联”,是高原脑水肿的预警。高原官兵感觉身体不适时,可对照“肺三联”和“脑三联”进行自我诊断。如符合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基层军医,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基层军医接到官兵的报告后,应立即进行处置。首先要按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的诊断标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患者尚未达到诊断标准,要注重对病情的动态评估和高危识别,必要时可让患者“留观”,进行吸氧和药物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其次,边治疗边后送。治疗时应立即给予吸氧,视情况给予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利尿剂、氨茶碱、甘露醇等药物,同时迅速后送到有更强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有条件时,还可将患者转移到低海拔地区。

除了掌握“肺三联”和“脑三联”,王伟认为,高原官兵还要做好以下几点,避免高原肺水肿、脑水肿发生。

一是阶梯习服。阶梯式习服是让身体适应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有效方法。官兵进入较高海拔地区前,可先在较低海拔地区和中等海拔地区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到达目标高度。如分别在海拔3000米和4000米左右地区停留1-2周,再进入海拔5000米的高原。有条件的单位还可组织官兵在低压氧舱进行适应性训练。

二是注意保暖。受寒感冒是高原肺水肿的常见诱因。进驻高原的部队,尤其是驻扎野外和夜间执行任务的部队,应提前研判任务区域的气候条件和保障难度,准备好公共防寒取暖设备和个人防寒保暖衣物。

三是关注重点人群。年龄较大、超重、有高原病史和心肺基础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应予以重点关注。部队向高原进发前,带兵人和基层军医要掌握官兵的身体状况底数;基层军医应提出高原病预防卫勤保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