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 催生新年俗
北方过年吃饺子,南方过年打年糕;从前过年放鞭炮,如今过年插鲜花……怎么过年,一直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时代差异。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之下,“云端”的活动增加了,新理念、新技术加持春节的意味更浓了,旧年俗与新年俗交相辉映。疫情终会过去,但一些新年俗会随着时间沉淀下来,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节日体验。
“宅”居欢庆
“新生代”不陌生
除夕当天傍晚时分,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的某商场几乎跟平常一样人来人往,外卖小哥依然在前往商场对面的住宅小区送餐食。该吃年夜饭了,也要点外卖吗?是的,家中的长辈们别惊讶。有了全年无休的商超和网购平台“不打烊”的招牌,年轻一代几乎不再费尽心思地囤食品,“备年货”这个属于春节的仪式式微了吗?春节,这个盛大的节日是与仪式感紧密关联的。贴春联、吃年夜饭、围炉守岁、拜年祈福是仪式,舞龙、舞狮、挂灯笼是仪式,后来看春晚、看电影也成为仪式,那么再后来呢?
不同群体对年俗形式的认同存在差异。往年,过年回家也忙于刷手机、刷视频的年轻人,一度成为“传统年俗式微”这个话题的主角。“宅”春节里的“云”生活,早已是一大批年轻群体的“年俗”。提前放假回到潜山市老家的大学生曹晨曦说,她有节假日去图书馆自修的习惯,今年春节,她在QQ阅读、懒人听书等数字资源阅读平台,查阅到了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10余万册电子图书、30余万小时有声书、3500余种电子期刊、300余种电子报纸、3万余小时教学视频及动画视频等,这些数字资源服务都是免费使用。
数字生活是年轻群体的日常,过年也不例外。他们可能在利用充足的数字阅读资源进行“休闲阅读”或是“求知阅读”,可能在看花样百出的直播,可能在视频网站与好友弹幕相聚……
除夕夜,央视春晚正在进行中,而哔哩哔哩(简称B站)的网络贺岁视频节目“拜年纪”同样准时上线,3小时,20个节目,直播观看峰值超过1亿人次。B站“拜年纪”对于一批“忠粉”而言,是属于自己的春晚。经常逛B站的90后小谭说,B站“拜年纪”集合了音乐、舞蹈、曲艺、动漫、美食、游戏、科技等各区UP主的创作结晶,其展现形式、使用元素都是年轻人的喜好,但其内容其实并非“非主流”。比如一档时长5分钟的原创动画《我的祖国》,用年轻人更熟悉擅长的动画形式,讲述成长故事,串联呈现出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用潮流的元素致敬传统与时代,用共享的方式欢度节日,是这一批年轻人选择的“新年俗”。
云端分享
“合家欢”不遗憾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疫情防控之下,就地过年、云上拜年,作为权宜之计的过节方式,从另一角度来说,却也让更多群体逐渐关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手段的帮助下,过年,保留着最诚挚的情感,但也不断拓宽着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云拜年”“云祈福”“云逛展”,这些概念近年来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抖音平台上,用户拍摄了1.3亿个短视频给全国网友“云”拜年。电影春节档,除了影院票房一路走高,43部电影也抢占了首个网络电影春节档。
农村的年味向来比城市浓烈,过年期间的民俗活动较为隆重,每当乡间的年俗大戏开场,四乡八镇的村民们或呼朋唤友或结伴参与,乡村的年,是一个举家团圆,也是一个凝聚人心的温暖时刻。而今年,南陵县奎湖村的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欣赏到他们熟悉的乡亲所表演的熟悉的节目。2月4日,“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我们的小康生活2021年全国“村晚”安徽省示范展示点奎湖村晚在CCTV17频道、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安徽公共文化云等电视频道、网络平台同时直播,本地乡村能人、民间艺人、文化协管员、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农村文艺团队齐心协力共同演绎,当日累计观看人次已达百万人,一场热热闹闹的春节线上群众文化活动将一直持续至正月十五。整个春节期间,全国有15个特色“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奎湖村晚是其中之一。村民马琴说:“今年村里也有没有回家的亲朋好友,咱们的村晚‘云上’呈现,亲人们在哪儿都能看得着,这是一种安慰。”
文化添彩
“微度假”也相宜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春节打卡博物馆已是举家出行的新民俗之一。就地过年的倡议让很多中国人停下返乡的步履,春运冷清的另一面,是大中城市里的新年异常热闹。大中城市的各类文化展览馆项目较多,更多人的关注让“文化过年”热上加热,文化场馆备足“年货”,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满足公众需求。
今年春节假日,合肥的刘女士带孩子集中参观了全城数个博物馆、纪念馆、文创园。黄山市民张先生发现不仅当地的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有线上展览,远在合肥的安徽博物院新春新展“新安江上桃花红——明清时期徽州女性文物展”和“‘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都有网上全景展览,甚至安博历年来所有展览都可以线上观看。同时,安博举办的5场网络直播,也让像他一样在外地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不受时间限制地欣赏展览。张先生说:“少了现场感,有点遗憾,但直播中有更为精彩专业的解说,孩子和自己都受益匪浅。”云直播、云剧场、云展厅……在安徽文化云、安徽公共文化云,观众可以看到丰富的线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云上看村晚”和“云上学好课”,让全省各地“村晚”、非遗展演、民俗活动等都得以推广。
城乡结构变化,呼唤传统年俗的文化转型。科技进步赋予新年以新的面貌,哪怕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云上文化产品;纵然远离家乡,也能通过线上平台寄托浓浓乡思、传递深深情谊。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展,是让其成为你我不可或缺的生活场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云上过年”也好,周边度假也罢,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如果觉得新年俗还缺一点味道,那么就捡拾起那些过年时的家庭小传统吧,一次大扫除、一起贴春联、一起包饺子、一场并不复杂的亲子游戏……节与时进,俗因时变,正是年俗的变与不变,塑造着春节独特的文化景观。(记者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