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 精准扶贫“上海模式”交出亮眼答卷
2021年2月4日拍摄的补干村委会南哈上寨房屋(无人机照片)。
助力对口支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上海始终坚持“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贵州遵义、湖北宜昌、云南等地,从2016年起,在援疆、援藏、援青、援黔、援三峡任务不变的基础上,对口帮扶云南的范围拓展至云南13个州市、74个贫困县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共安排对口帮扶资金实施项目8550个,对口帮扶7个省区市20个地州的98个贫困县5100个贫困村摘帽出列,近2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援建项目中直接受益脱贫。
多年来,上海把对口帮扶工作当作“自家人”的“分内事”,让不少对口帮扶地区感受了“上海温度”,见到了“上海速度”,了解到“上海理念”。上海援建新疆喀什泽普县分指挥部宿舍楼外墙上,有这么一行写得虽然不够规整但却用心的汉字:“上海的人们,谢谢!写的人:艾孜买提江。”上海干部在不少对口帮扶地区获得好口碑,在青海果洛,上海援青干部人才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唤作“上海青”……
消费扶贫不只是“买买买”
上海的优势之一,在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平台。
近些年,上海消费扶贫开展得火热。2018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上海首次举办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至今已举办三届。“吃到就是扶贫,买即是爱”,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火了,不少偏远地区的“山货”“土货”也被带火了,成了市民眼中的“尖货”“好货”。
让上海市民“买买买”还只是第一步。上海援外干部通过改造生产链,在对口地区建立30多个扶贫外延基地,针对种植、分拣、加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指导,倒逼对口帮扶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通过打通流通链,稳步推进“121”市级消费扶贫阵地建设,积极落实“三专一平台”,去年上海全年销售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1100亿元。通过提升价值链,遴选认定八大类280款对口地区特色产品,形成“百县百品”扶贫产品名录,助力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前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其貌不扬的牛油果是无人问津的“丑果子”,2019年,孟连牛油果入选首轮“百县百品”产品名录,这里的牛油果7天可“从枝头到餐桌”,比进口牛油果快了足足一个月,端上上海市民餐桌的牛油果实现“出圈”,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果子”。
消费扶贫还要创新延伸——上海利用对口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打造了一批文旅合作基地,比如帮助当地发展民族刺绣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研学旅行、定点疗休养、健康养老、文创产品研发等文旅扶贫新模式。上海还将把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巨大的内需潜力,转化为对口帮扶地区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安居乐业不只是“有份工作”
在消费扶贫上帮,还要在劳务协作上帮。
几年前,上海就开通了各类“劳务直通车”。2018年,一位青海果洛牧民子女拉格卓玛走出高原,成为一名空姐,这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上海2010年开始对口支援果洛,为了让更多牧区孩子走出果洛求学,2015年成立了面向精准扶贫的上海—果洛职教联盟,上海多所学校开出“果洛班”,当年,4名藏族姑娘成了东方航空的空姐。后来,春秋航空也前后两次从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红河州金平县、绿春县、红河县招聘空乘人员。
2018年以来,上海通过制定劳务协作政策口径,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稳岗补贴、中介服务补助、外出务工生活补助、开发公共服务岗位等。2020年疫情发生后,上海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云南、遵义创设一批临时性公共服务岗位,想方设法拿出定向岗位,针对贫困户定向招录,通过“点对点、一站式”“包机、包车”等方式来沪就业,以航空乘务员、专职消防员岗位为突破点,打造“技能培训+入职就业”新模式。
异地就业只是补充,就地就近就业是关键,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需结合。上海加强政策支撑,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在新疆喀什,伊勒尼什村是叶城县棋盘乡有名的贫困村,也是被挂牌督战的脱贫攻坚难点。去年10月,一座全新的肉鸽养殖场正式建成投产,为附近30多户贫困村民提供工作岗位。这一新变化,让棋盘乡乡长努尔麦麦提欣喜不已,他表示,相比牛羊养殖,鸽子养殖投入小、见效快、风险低,百姓对这一项目非常期待。这在叶城不是孤例,截至去年底,叶城26个乡镇(区)已建设鸽子养殖合作社284座,其养殖鸽子存栏数超63万羽。针对云南、贵州遵义喀斯特地貌地区结构性缺水的问题,借助上海技术,实施65个自然能提水项目,帮助解决24万人生活用水、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和1.5万头大牲畜、10万羽土鸡生产用水,帮助当地解决结构性缺水难题。水“活”了,产业也就“活”了,东川两个贫困村5000亩荒地变沃土,农作物亩产收入达2万多元,2000多人脱贫。
在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上海坚持产业帮扶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保护扶贫项目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保证扶贫资产产权清晰、风险可控,实现当地扶贫资产长效积累。比如,连续多年扶持贵州遵义的“习水麻羊”等产业项目归村集体所有,有效提升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对口帮扶不只是“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偏远贫困的山区,以后除了上海老师、医生、老板、工程师之外,还要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上海援外干部也明确知道自己的新任务——不仅要尽可能防止返贫,还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海对口帮扶工作,已经谋划出新的时间表、路线图。
在生态宜居方面,上海继续关注当地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云南盈江县的景颇族自然村落大、小浪速村民小组,曾是典型深度贫困村,与缅甸隔山相望。原本村里的泥巴路“晴通雨阻”,由于云南雨季长,以前不少村民一年去不了一次集镇。“走尽羊肠小道,必然遇上阳关大道”,这句景颇族谚语如今成真了,上海援滇干部帮村里修了14公里的水泥路。在援滇干部帮助下,村里正发展其姬松茸、草果种植等。
上海正发挥自身在设计、宣传、营销等方面优势,帮助对口帮扶地区保护和传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发展文旅产业。
在新疆喀什,上海援疆干部用3年时间,将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南疆首个5A级景区。景区内的70多户居民全部留了下来,上海援疆干部花了心思,将安居富民工程与景区开发相结合,将他们的民居打造成了亮丽风景线的一部分。在西藏日喀则,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入藏不久,便提出打造“环珠峰文化旅游圈”,即中尼珠峰南北坡大型环线,发展全域旅游。此外,上海援外干部还正推动遵义赤水竹编技艺非遗传承研习所、迪庆德钦雨崩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建设,让当地群众从文旅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