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守住耕地红线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时间: 2021-02-23 03:45:47

守住耕地红线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金雨红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大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有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才能切实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关情况。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下一步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确保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食及瓜菜等一年生的作物,还要确保规划建成的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努力种植粮食。

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克服疫情灾情严重影响,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未来五年描绘了中国乡村振兴新蓝图。

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了“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明确目标,其中三个重要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虽然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农民收入较低和人居环境较差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开启新征程,“三农”现代化必须补齐短板,才能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未来五年,中国将致力于在乡村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如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一号文件突出部署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明确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以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大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才能切实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监控。各地区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尤其是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把耕地用途挪作他用。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要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扭转粮食种植面积下滑势头。监管部门要全面开展耕地保护检查,将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扩大自然保护地、乱占建房等行为纳入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依纪依规追究责任。

“十四五”开局之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乡村振兴务必抓紧抓实。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将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才能端牢自己的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关键词: 耕地 红线 掌握 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