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新城发展规划先行 在上海未来发展版图上划重点

来源: 文汇 时间: 2021-02-19 06:30:45

上海,正在开启一场新的城市变革——明确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十四五”空间发展新格局。其中,“新城发力”是重中之重。

五个新城的出现,意味着上海在未来版图上圈出发展重点。在建设目标上,至2025年,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生产总值(GDP)达到1.1万亿元,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至2035年,五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十四五”时期,五个新城将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综合交通等方面集中发力、全面赋能,在主城区外围打造上海都市圈第一圈层,从长三角城市网络中脱颖而出。同时,统筹新城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一城一枢纽”“一城一名园”

新城历来是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

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介绍,上海历次总规都立足于从中心城功能疏解、完善市域城乡体系角度谋划新城定位,总体上经历了从卫星城、郊区新城到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演变。《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研究市域空间结构时,选取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要求其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从规划角度看,五个新城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而是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综合功能的要求,打造“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这意味着,五个新城必须跳出上海市域“中心城+郊区”的二元空间模式,和长三角城市群其余40多个城市一样,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

交通方面,新城旨在打造“一城一枢纽”,确立新城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汇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线、市区线等系统,锚固对外交通枢纽节点功能。同时,加快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

产业发展方面,新城高起点布局高端产业,高浓度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以特色品牌园区为关键抓手,积极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最终实现每个新城新增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新城中心初步具备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

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本轮新城规划建设必须转变以往的郊区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突出空间品质,按照优于中心城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将新城建设成为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的示范和样板。

许健介绍,首先表现为公共服务赋能。新城将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进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造功能更加完备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此外,在人居环境品质上,新城将形成优于中心城的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新城规划将基本实现骨干河道两侧和主要湖泊周边公共空间的贯通,率先确立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安全韧性的空间治理新模式,新城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与此同时,新城规划将突出历史保护,彰显文化特色,灵活嵌入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嘉定教化城、青浦江南风、松江上海根、奉贤贤者地、南汇海湖韵”等新城名片。

相关配套文件已形成送审稿

新城发展,规划先行。上海正以“市区联动、以区为主”进行落实,搭建“1+6+5”体系框架,目前均已形成送审稿。其中,“1”是由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订《关于上海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6”是市级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围绕支持政策、交通发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新基建、新城规划建设导则6个重点领域分别制订专项工作文件;“5”是按照塑造独立功能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目标,由相关区政府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牵头,制订各新城的“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接下来,上海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全面提速,还要重点打造一支高品质建设和运营的团队。除市属、区属国有企业外,积极遴选国内外有实力、专业化的开发主体,引入高素质的运营管理团队。组建涵盖多领域的专家顾问组和一流的专业设计和功能策划团队,做好全过程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