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国年:享受“就地过年”这段旅程
(新春见闻)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国年:享受“就地过年”这段旅程
中新社北京2月12日电 题: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国年:享受“就地过年”这段旅程
中新社记者 李纯
2021年农历新春,在北京工作了3年的刘晓萌没有回到内蒙古老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她与几位同样选择“就地过年”的好友一起做了顿年夜饭。这也是她25年来第一次与人“搭伙过年”。
2021年农历新年也是中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迎来的第一个春节。一方面,本轮秋冬季疫情叠加春运压力,防疫形势复杂严峻;另一方面,为防止疫情加剧,中国倡导民众“就地过年”,“原年人”(即“原地过年的人”)怎样过个好年成了这一传统节日提出的新课题。
回看今年1月初,中国多地出现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各地陆续发出“留在工作地过年”的倡议,以降低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同月中旬,中国官方印发《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提倡“春节假期非必要不流动”。
在此背景下,各地春运客流量较往年大幅缩减。1月28日春运首日,民航运输同比下降46.7%,运送旅客减少了71.2%。春运前三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数量仅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效果进一步显现。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自2月7日以来,31个省区市连续5天无新增本土病例。辛丑牛年来临之际,这个来之不易的“零”被认为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好兆头。
这一防控成效自然与“就地过年”的努力分不开。为了让“原年人”留得住、过好年,中国官方1月下旬再发通知,明确提出加强就地过年民众生活保障,切实加强生活物资保障和能源保供,特别是大中城市要提前安排、充分准备。
而对于那些春节期间已有返乡打算的人们,官方也明确指出,不允许各地对“就地过年”政策层层加码、搞“一刀切”,不得随意禁止外地民众返乡过年。
在北京工作的叶桐君就是春节返乡人群中的一员。戴着口罩和护目镜、揣着三日内核酸阴性证明和绿色健康码,2月6日,她乘机返回了贵阳的家中。
“一开始也蛮紧张的,但现在中高风险地区不都划分得很细嘛。”叶桐君在北京的居所位于大兴区亦庄街道。临行前,她专门打电话询问了社区,确认住地为低风险后才放心购票。“我问了工作人员,他说我不需要居家观察,有序流动就行。”
作为一名新晋视频博主,叶桐君告诉中新社记者,过年期间她的拍摄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其中“疫情下的特殊除夕”是一项重点选题。她的父亲是名医生,“我爸除夕要值班,特别吻合这个主题”。
相比之下,刘晓萌的除夕则轻松了许多,当天她还约了姐妹去做按摩、玩密室、拍美照。趁着过年有时间,她想和这群一起在异乡打拼的朋友们多些交流,过一次不一样的春节。
据中国多部门统计,今年全国将有超1亿人“就地过年”。特殊的春节假期也催生出新的过年方式:
大学寝室门口贴上春联,红色系美妆“走起”,在各种线上抽奖活动中甘当“小分母”……“原年人”的“就地过年”从营造新春氛围开始;
食品、年俗商品等传统年货持续热销,家乡风味特产尤其受到青睐,网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置办年货的首选方式;
麻将机、家用投影仪、一人食餐品、居家健身器材……“宅家神器”成了“年货担当”,不少居家过年的人们开始解锁新的“宅家姿势”;
“就地过年”也带火了城市周边游、短途自驾游,大中城市郊区度假酒店、民宿等预定火爆。就近休闲颇受欢迎,逛公园、参观博物馆、读书充电、看电影成为许多人的过年选择;
过年不回家,互寄年货就成了向家人表达思念的方式,寄递物品也变成了更有年味的水果蔬菜、生活用品、家乡特产等。预计今年大年初一到初七,全国日均快递业务量较往年将翻一番。
刘晓萌也在春节前收到了父母寄来的“年味包裹”。“我爸爸妈妈早在一个月前就连夜杀鸡宰牛、包饺子,把一切准备妥当,用快递把他们的爱送到了北京。”她也因此多了一份“幸福的烦恼”:“我现在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消耗掉一冰箱的肉!”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关心孩子的心一直都在。”刘晓萌也对中新社记者说:“既然现实让我们留京过年,我们就要充分享受这段旅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