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转型制冰师的钢铁工人期待着制好每一块冰——
【新春走基层】当“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刘博强驾驶扫冰车,在花样滑冰场地进行扫冰作业。记者 赖志凯 摄
今年除夕,刘博强注定要在冰场里度过了。
“你们来得巧,明天再约,可就是年后才能见到了。”刘博强告诉记者,为了配合国家队防疫管理的要求,他和其他服务保障人员分成两组,轮流进馆工作,一封闭就是两周。
这是位于北京西五环外的首钢园,也是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所在地。曾经的轧钢工刘博强,如今是这里的制冰师。而像他这样从“老首钢”转型过来的大有人在。
工作24年,3次转岗,最后与冰结缘。制冰、扫冰、打点、修冰……4年的“冰上生涯”,和冰上的事打交道就是刘博强的日常。
从轧钢工到制冰师
1月31日,北京迎来了一个舒适的晴天。趁着难得的冬日暖阳,不少市民来到首钢园散步。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国家队的运动员们正在园区的训练馆紧张备战。
外观设计颇具现代气息的冬训中心曾是首钢的精煤车间。如今的首钢园也还保留着不少首钢老厂区的工业印记。
1996年9月,技校毕业的刘博强来到首钢初轧厂,成为一名轧钢工。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初轧厂停产,刘博强被分配到了首钢第二炼钢厂,从事焊工工作。2010年,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曾经的十里钢城再无机器轰鸣。
“那时我就意识到,学习新技能的速度要跟上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刘博强说。钢厂停产后,他留在了新成立的首钢园区综合服务公司,负责园区空调的安装、维修工作。这一干就是4年多,他也因此掌握了空调制冷系统的相关知识。
2017年3月,公司将制冰工作培训的通知发到了班组。有制冷经验的刘博强第一个报了名。等到首都体育馆开始培训后,他才了解到,原来首钢园要建冰场了,而且是给国家队提供服务。
“这是一个机会,绝对不能错过。”陌生的制冰工作点燃了这位老钢铁工人心中的“火苗”。
培训安排是上班24小时休息72小时。看似轻松的日程,却让决心学习制冰的刘博强十分着急。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十分紧凑,几乎没有太多空场时间,刘博强又是新手,上冰操作的机会不多,基本只能在场边“用眼睛学”。
因此,每逢周日国家队休息,刘博强不管当天是否轮休都会到场馆报到,“见缝插针”地找师傅讨教、练习冰上操作。3个月的培训很快结束了,回到原岗位的刘博强还是会主动跑到首体帮忙。“这是个熟练工种,不练我怕手生了。”
2018年6月,首钢园的冰场正式建好,刘博强如愿进入冰场工作。新冰场,新员工,他是唯一能直接驾驶扫冰车上冰操作的。
3次转岗,4份不同的工作,人到中年从头适应一份新工作难不难?刘博强坚定地说:“事摆到面前,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适应都得去适应,那不如就主动去挑战它。”
从“工”到“匠”
在所有场馆的制冰工作中,冰壶赛道是难度最高的。因为综合素质突出,刘博强被安排到了冰壶训练馆。
冰壶赛道在电视机中看似光洁无瑕,实则打上了密密麻麻、分布均匀的点位,小点用凉水,大点用热水,需要使用专门的打点壶。
制冰师需要背着20多公斤重的打点壶,手拿大、小孔喷头,通过平衡、均速的横向摆动,加之节奏稳定地倒退行走,让水点均匀地洒在冰面上。为此,首钢冰壶馆专门聘请了加拿大籍顶级制冰师Jimmy来为冰壶赛道制冰。
刚来冰壶馆时,刘博强被分配去干了扫雪的杂活。看着外籍团队熟练地完成着打点、修冰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不甘心的刘博强在心里定下了目标——要早日学会冰壶赛道制冰技术。
冬训中心场馆外有一条笔直的马路,见证了刘博强披星戴月练习打点的过程。每到夜深人静,刘博强就背起打点壶来到这里,把马路上的白实线看作是冰壶赛道的中线,顺着马路来来回回地练习摆臂的手感和倒退直行的步速。
“我平时喜欢打乒乓球,要想固定一个动作,需要2万次的挥拍才能形成肌肉记忆。我想打点应该也差不多。”就这样独自默默练习了两个多月,刘博强终于找到了一些感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天,因为助理制冰师不在,Jimmy临时安排刘博强上冰打点。刘博强一次成功,让在场的专业制冰师十分惊讶。
“Jimmy对我说:‘你可以上冰打点了。’你知道那天晚上我有多激动吗?”回忆当时的场景,刘博强依然激动不已。当晚,他失眠了。
他说:“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不超过20人,里面没有咱中国人。我的梦想,便是以中国工匠的身份挤进去。”
“老首钢”们的冬奥梦
“湿度28%,温度12摄氏度,完美!”采访当天上午7点不到,刘博强就来到了冰场检查场馆环境参数,此时距离运动员开始训练还有两个小时,他和同事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疫情期间,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也跟国家队一起进入封闭管理状态。“为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我们实行‘无接触作业’,与国家队训练错时进行扫冰、消杀。”平日工作人员休息都在临时酒店,刘博强最长两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除了日常工作,制冰团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培训交流制冰工艺。“每一个场馆的工程材料、保温条件、除湿能力都不一样,需要制冰师去摸索每一个场馆的‘习性’。”刘博强告诉记者。
近年来,首钢园制冰团队也出色地完成了短道速滑精英赛、女子冰球世锦赛、冰壶世界杯等多项国际国内赛事的制冰工作,在实战中锻炼了队伍。
“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干一件特别感兴趣的事,还能拿它养活自己。我现在挺幸福的。”刘博强由衷地说,从事制冰工作4年,他越来越乐在其中。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刘博强们都期待着现身服务保障冬奥会的赛场,制好每一块冰,贡献一份力。(记者 赖志凯 曲欣悦 雷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