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千名“织女”创业 她用一双巧手织出美好未来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1500多名留守乡村的妇女在照顾老小之外的闲暇,用手中的针线,编织着各类毛线织品,被当地人称为“织女”。
这些毛线织品有汽车摆件、手提包、衣服围巾等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等地。2020年虽受疫情冲击,但这一针一线的手工活儿,织出了5500多万的营业额。领头的人叫谭艳林,今年36岁。她说一针一线虽辛苦,但也能带领乡亲们用双手,用劳动编织出美好生活。
临近年关,龙山县召市镇的集市格外热闹。老乡们赶集的同时,都会顺道来谭艳林的扶贫车间交货取工钱。谭艳林也忙着过年放假前把最后一批货收上来,把毛线尽快发下去。
在龙山,谭艳林共开办26个扶贫车间,带动1500多名织女灵活就业。年龄大的70多岁,小的20出头,她们几乎都是留守在家,且身边至少有一个孩子。
湘西州龙山县召市镇村民 李玉萍:我们要带小孩,然后回去之后,晚上一有时间就做,反正一有时间就做。把小孩子哄睡着了,然后又去做这个,(做到)12点多钟,1点也有。早上起来6点又开始。
“织女”们曾因疫情受困家中,谭艳林就将毛线快递至每家每户,再通过“云端”指导大家赶制订单。做好的织品依然照常按件计酬,防止好不容易脱贫的乡亲又返贫。
然而老乡们不知道的是,她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谭艳林全一人扛在肩上。疫情导致更大影响是,一季度几百万的外贸订单全部取消。
谭艳林:那几天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是过年期间,都没有心思吃饭,也没有心思干什么,就心里想的明天不要再取消了,本来材料都买回来了,都准备做了,然后打电话,他说姐,对不起,我们客户取消了订单,因为受疫情影响订单要取消。然后这个电话还没完,下一个电话又来了。
陷入绝境的谭艳林冷静下来,四处调研和奔走,抓住全域旅游的路子,在济南、凤凰等地景区开了5家店;另一方面,她也在不停地学习研发新产品,从年头忙到年尾。
谭艳林:然后这边就是我们的小牛,就是牛年的牛系列。小牛的车载摆件,这是一对。 这是我们的一个口罩帽,一个口罩这上面。
记者:为什么让自己的产品这么快地去更新,去搞这么多创意?
谭艳林:我身后有1000多名姐妹,她们需要这份工作。我得让消费者喜欢我的东西,我得让消费者愿意掏钱买我们的东西。这样我们这1000多名姐妹她们才能长期稳定的有事做。
创业不易 阳光总在风雨后
设计、生产、销售,谭艳林自己扛起了两头,去年一年,她多了很多白头发。过去从来不失眠的她,这一年里却有无数个不眠之夜。谭艳林有个“半夜笔记本”,睡不着的深夜,她就在本上写写画画,一些新设计的火花就是这样诞生的,最多时,她一个人一个月就能出二三十个新织品的样板。
谭艳林就这样踉踉跄跄地带着身后的一千多名姐妹们顺利走出了疫情,甚至居然在2020年创下了5500多万的营业额。她身上的勇气和坚持不是在这一年才崭露头角的,其实10年前,她辞去广东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时候,就已经怀揣了这样的胆量。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必然中不乏偶然,小谭回乡的这个决定,也是来自发生在她家人身上的一个意外。
谭艳林的一号员工是姑姑谭金桂。2000年,姑姑带着15岁的谭艳林去广东打工,漂泊多年情同母女。2009年,姑姑不慎从高处摔落,高位截瘫,人一下崩溃了。
谭艳林:我就希望她能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我跟她讲,我说我想要一幅十字绣。本来我姑姑就会土家挑花,她说这个跟土家挑花一样的,她就来做挑花,做十字绣,帮我绣了一幅八骏图,实际上我把这幅八骏图拿去送给我的客户了,我骗她,我说我卖了800块钱。
谭艳林的姑姑 谭金桂:我一个动不了的人赚到800块钱,高兴得要死。做一点是觉得自己好像还是有用的。
看着好转的姑姑,自己也刚成家生子,谭艳林和丈夫商量后,带着打工攒下的10万块钱回了乡。
2009年,电商刚刚兴起。谭艳林在网上看到一张9万多元的织品求购单。和姑姑熬了几个通宵,打了样品寄给客户,惴惴不安地等回音。
谭艳林:客户看样品,正是她要的东西。然后她过来了,过到我们这边来,那个时候我没有工厂,也没有车间,也没有网络,什么都没有,来了怎么办。我接待这个客户肯定会黄,她不来还好一点。她要来看厂,看什么也没有,我家在我妈家,就一个民房。当时我找到我们乡政府的领导,我跟他讲可不可以借一下你们的场地,接待一下客户。他们也给这个客人一个定心丸,说这个孩子看着长大的,挺实在的,也能吃苦,所以你放心把订单给她。
在政府的帮助下,单接下了。可要在一个月内,织几万个玩偶,没人没场地,怎么开始?
谭艳林:我爸爸就用毛笔、大红纸,写“招聘会”。然后挂在村里的这棵树跟那棵树之间,用根很细的线挂在那里,然后用村里的大喇叭叫“现在我们招手工编织员,请都到我家来”,讲怎么招工什么的,一下子就来了50多个农村妇女。
谭艳林的妈妈 杨桂香:只要她们肯到我们家来,我就给她们供一餐中饭,才能留住她们。无论大小,我都给她们下面条,都在我们家吃,我说不要紧,你们别回去。只要她们别回去,我们就这么坚持下来的。
在房前,在屋内,第一单的生产终于颤颤巍巍上路了。可没想到的是,大家跃跃欲试的高昂斗志,却把谭艳林刚萌发的希望冲得七零八落。
谭艳林:这个都是当时那一批的,第一批货。像这种款式,其实是客户定做的款式,这是她们创新的,款式没变,她把你增加大了。这个变大了我还能理解,还有一些你没法想象的。她把你改成这个款了,她认为球要搞红色的,把红色的给你搞上去。这个你更加不能理解,人家要的是这个款,她说有谁把球吊在前面,做事不方便,吊在头顶上。
老乡们不知道什么是标准化,也没干过流水线,自己都认为的“超水平”发挥,出来的织品千奇百怪,根本达不到客户的标准,交货时间越来越近,谭艳林再次陷入煎熬。
谭艳林:如果收了我肯定要亏,不收我又觉得对不起这些人,因为都是一针一线做的。几个通宵都没睡,就是想怎么办,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们想还是收了,因为不能打击她们信心。一旦不收,他们不光会永远的对手工活绝望,失去信心,而且会对我这个人失去信心,会觉得我干的都是骗人的事。我一个人打工的积蓄差不多全部贴在这里面,所以这不叫第一桶金,这是撒出去的第一桶金。
从那以后,谭艳林把每个产品尽可能多地分解成多道工序,教会师父再带徒弟,让每个人只做一道工序,既提高了效率多挣钱,又保证了产品的标准化能卖出去。再凭借打工时做外贸的经验,谭艳林的织品渐渐销往海外。2020年,每个织女平均年增收5000元。
共同的希望 让孩子不再留守
没有赚到第一桶金,还撒了一桶的谭艳琳没有收手,为什么?龙山县是湖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县,60万人口中每年外出务工就有17万,占劳动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很多都是夫妻两个一起出去,而这些打工乡亲们的孩子就不得不被留在龙山。
让谭艳林回到家乡的是姑姑,但是让她扎下根来的,是这无数孩子被迫和父母分离只能留守的现状。谭艳林自己也曾是留守儿童,她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不再留守。
1997年,父母出去打工,11岁多的谭艳林带着弟弟妹妹在家留守。
谭艳林:弟弟还没有读书,我带一天去读书,妹妹就带一天去读书。我们背什么读什么,弟弟读什么,弟弟没有读(书),(但)我们的课文全部背得住。
留守中,最难的是思念。97年那会,父母回趟家要三天两夜,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联络。
谭艳林:这张照片就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很久没看到我们,想我们,周末我带着弟弟妹妹从家里走到县城照了这么张相,当时穿了一双皮鞋,生怕这双皮鞋照的时候有泥巴,就在路上洗了十几二十次,有点水又洗一下,结果洗到那里皮鞋开胶了,真的,这是事实。然后当时就是想把这张照片,就想让爸爸妈妈看到我们干干净净的,所以我们三姊妹都换了一件很干净的衣服,然后去拍照。
照片拍好后,谭艳林写了一封信,一并寄给了在广东的父母。
谭艳林的妈妈 杨桂香:她在屋里做家务事了,不让弟弟妹妹上街,喊我们安心在外头做,那是97年寄的,快快来到98年,她讲钱挣够了,妈妈爸爸就回来了。当时就是心痛了,哭了。三个小孩很可怜,我跟她爸爸讲,不出去打工了,在外面找金子我都不去了,在家里把小孩好好管一下。
结果98年春节,原本不准备回家过年的父母,某天凌晨真的回了家。
谭艳林:冬天很冷,半夜我妈就在外面叫我名字,艳林、艳林。我听到了,我以为是幻觉。然后一会我妹妹就说好像妈妈在家,我说别吵,我心里想我妹可能也是幻觉,我就说不要吵,等下把弟弟吵醒了。一会来敲门了,那个时候我爸妈把门开了,进来了,我们都以为是做梦。那种幸福真的是说不出来的幸福。所以担心小孩子又像我们那样,所以我从结婚之后我就不外出打工,我不想让我小孩当留守儿童。
谭艳林:希望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希望能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我是希望不再有留守儿童,我觉得这是大家共同的希望。
留下来 为孩子编织美丽的童年
没有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更多是面对生活的无奈。而要想减少留守儿童,要么就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要么就让父母在家门口务工。两条路,一个需要城市给外来务工者留下希望和空间,一个需要在家门口创造就业的办法。
谭艳林贴钱做培训、拉订单、学创意、管物流、开网店……用自己的努力带着1000多名姐妹在家门口挣钱,帮着这1000多位姐妹走通了后面一条路。而每一位姐妹都是一个家庭。
把父母留在身边,是谭艳林小时候的心愿,长大以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她实现了不让自己孩子当留守儿童的诺言、更让1000多个家庭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 而这1000多双勤劳的手,编织的是工艺品、是家庭的幸福,编织的更是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