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量”到“提质”,北京便民商业日日暖-世界新消息
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始终是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关键词之一。2月10日,在2023年北京市商务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勇表示,2023年,北京将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政企多方发力下,北京便民商业日日焕新。
试点建设80个便民生活圈
(资料图)
伴随消费升级,便民商业不仅要承载基础消费,还要承接起品质消费。丁勇在会上表示,北京将加快生活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以评促建、试点带动、政策牵引、建补结合,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支持各区积极申报商务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
同时,与“2025年北京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的目标衔接,更多市民将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便捷、更丰富的公共服务。
从织密便民消费网络,到升级便民商业高质量发展,北京便民商业进一步升级。丁勇提到,北京市着力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全面落实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科学构建“国际消费体验区、城市消费中心、地区活力消费圈和社区便民生活圈”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
便民商业成为北京市消费空间布局中的关键一级。社区便民生活圈代表的家门口消费“接收”政策红利。北京市商务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标志着北京市全面推进生活服务业由品质提升阶段迈入转型升级阶段,工作重点由便民商业网点建设为主转为便民商业网点精准补建与便民商业服务功能融合发展相结合。
对于生活服务业的升级,丁勇也提到,北京将以“一业一策”指导餐饮、便利店、家政、蔬菜零售等生活服务业深入实施数字化升级行动。同时,北京市将积极推进北京市家政服务行业立法。
“小门店”大市场
在便民商业的发展当中,政策引导的同时,零售企业的布局也透露出市场潜力所在。近期,据物美集团发布消息,今年1月,物美在北京新开3家便利店,其中业绩表现最好的一家是羊坊路店,该店紧邻写字楼、生活社区,为周围消费者提供24小时便利服务。
据物美集团消息,今年一季度,多点便利店将在北京持续拓展超30家门店,店铺面积在50-150平方米之间,将集中选址在写字楼、居民区、综合商圈(地铁、景区等综合服务商圈)。同时,2023年便利店还将继续升级自有品牌产品、持续建设日配生产工厂,进行差异化竞争。
此外,7-11、中百罗森、全家等便利店逐渐将目光转向社区消费,探索“便利店+”发展模式,在便民社区商业领域拓宽经营边界。不久前,7-11北京公司新增食品互联网销售业务,中百罗森试水生鲜,开设首家社区便利店。美宜佳、全家、中百、多点等连锁便利店品牌均在加速推动到家配送业务发展,种种动态说明社区消费成为了企业新的探索领域。
在企业的布局中,便民商业网络愈发完善。丁勇表示,北京市推进生活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蔬菜零售等11个行业(业态)的标准规范体系,全市社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实现全覆盖。每百万人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数量达到329个,“便利性”满意度位列全市“五性”之首。
北京出台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若干措施,东城、西城、石景山区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培育建设东花市南里社区等便民生活圈31个。升级改造“颜值”“内涵”双提升试点社区菜市场20家。
不仅是便利店、生鲜超市等小业态走进社区,大型卖场也要离消费者更近。Fudi、麦德龙、山姆等仓储会员店企业在选址时也将从郊区走向城市“中心”,向消费者靠拢。
深耕一刻钟半径
对于企业来说,市场潜力源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规模,便民商业的客单价未见得高,但消费人群的基数大、消费频率高是业内的共识。数字化领域专家袁帅表示,随着城市居民的消费迭代,微社区商业制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在2022年度(第十六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平行论坛上,国象商业总经理田野表示,跟随社会经济转型,城市不断发展升级的整体背景下,城市商业运营发展主要也包含“新区商业开发的增量发展”与“老区商业重构的存量保障”两个方向,商业环境也将迎来重大改善。社区商业要实现多业态融合,社区商业项目的主要商业功能与周边居民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相匹配。
作为离居民最近的消费场景,社区周边的生鲜超市、便利店、美容美发等小型业态,一方面能保证居民消费物资供应,另一方面则以布局密集、消费次数频繁等优点成为企业增收的一大利器,新的社区商业模式也将在更大范围内复制。
北京商报记者 王维祎 胡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