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丢失荆州难以避免 ? 原因与诸葛亮短于奇谋,固守过时战略有关-世界百事通
公元207年,处于事业低潮的刘备谦词厚币,不厌其烦,顶风冒雪,三顾茅庐,恭请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与刘备首次见面就献上了自己呕心沥血炮制的鸿篇战略构想——《隆中对》。
《隆中对》历来被誉为千古奇策。它虽是古代著名大战略构想,却仅有短短300字,是谓浓缩之精华,字数不多,却对彼时的天下大势,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以及当时几大势力的发展远景,都作了透彻而精辟的分析,在群雄混战,争霸天下之中,登高望远般地提出了蜀汉开国与三足鼎立的长远战略,真是高人一筹的天才之作。
正是《隆中对》这一战略的前期方案的具体实施,刘备才得以摆脱长期没有立足之地、颠沛流离之困境,三分天下得其一,开创了蜀汉江山。
(资料图片)
然而,这一战略的后半期方案,即两路伐魏、逐鹿中原的方案却有致命的错误。诸葛亮在“隆重对策”中说:
“若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南阳\洛阳),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这个分进合击的钳形攻势看似合理,却颠倒了主力与偏师的辩证关系,结果因主次不分而棋差一着,以至前功尽弃。
蜀汉建国后的3大灾难:关羽败失荆州,刘备惨败夷陵,马谡溃失街亭,实属一脉相承,都可以在《隆中对》的后半部分找到败因。
这一轻重倒置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睿智著称的诸葛亮未能对秦川、宛洛形势变化和战略地位洞烛幽微,在两地形势地位均已发生根本变化时,仍旧不知变通,执拗地走了刘邦、韩信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老路。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曹操裹挟汉献帝东迁后,关中(秦川)已经失去了号召天下(全国)的政治优势;而曾经富庶的秦川地区因饱经战乱,早已是“邱墟遍野,十室九空” ,田地荒芜,凋敝异常了。经济的衰敝,又不足以支持刘备兴兵北伐,逐鹿中原;更何况,秦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兵力不足易被袭取,重兵压境则无法铺开,以至劳而无功。
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忠实地根据隆中对策制定的战略构想,一丝不苟地具体实施。他集结重兵于秦川一线,筚路蓝缕,惨淡经营,虽然也取得过挫败张郃、袭斩夏侯渊、击退曹操、全取汉中的赫赫战果,但仍旧只能算局部胜利,从整个时代背景看,仍是迁延时日,无力进取,一筹莫展。
与此相反,战略地位更重要的荆州则是另一番景象:
“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上逼宛洛,下控江左......” 。
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 ,而且自汉末大乱以来未经大的兵火蹂躏,相对安宁,经济也相对秦川富庶得多。但由于腹地逼仄、浅窄,且境内无险可守,容易两面受敌,后援难继,远离西川,处境孤悬,只能进不能退。进,则可以直捣中原;退,则将兵陷绝境,毫无迂回之地。
公元219年7月,关羽趁曹军主力东调抵御孙权之机,打响了著名的襄樊之役。关羽大举出军,利用天降大雨的有利时机,在襄阳前线擒于禁、斩庞德 、水淹七军, 逼降数万曹军,旋即挥军大举围攻樊城,一时间威震华夏,曹操吓得乱了方寸,竟欲“迁都以避其锋”,形势对蜀汉来说一片大好。
遗憾的是,刘封、孟达驻守的上庸、新城近在咫尺,却不愿协力,张飞、赵云屯兵阆中、江州,也未顺江而下以作增援;关羽则倾巢而出,以至后路空虚, 忽视了盟友孙权对荆州的觊觎,待吕蒙、陆逊率精兵“白衣渡江” ,抄了关羽的后路,接着吕蒙又招降与关羽不睦的江陵、公安守将糜芳、傅士仁,使关羽进退无路,顿成瓮中之鳖。
《隆中对》战略的本末倒置,失去的不仅是刘备集团首将关羽和北伐重地荆州,还失去了蜀汉政权唯一一次可以问鼎中原的绝佳战机。之后诸葛亮的五出祁山、五伐陇西(中原),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以攻为守、不得已而为之的虚应之事了。
诸葛亮长于治国理民,短于奇谋,固守过时战略,还专断拒谏,墨守成规,用人拘泥偏颇,缺乏民主作风,是导致关羽兵败身亡、丢失荆州、丧失北伐成功唯一最佳机会的最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