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滚动 >

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穿什么?别样的取暖方式让人大开眼界

来源: 伟大历史故事汇 时间: 2022-12-23 10:52:00

棉花作为世界上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从古至今,棉花都与我们离不开关系。我们依靠它制作被褥和衣物御寒,一些广泛种植棉花的地区依靠它和产品的出口进行经济贸易。

在如今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广泛种植棉花的三大地区,但在遥远的文明中,棉花原起源于次印度大陆和南美地区,相传是在宋朝期间才流入的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在没有棉花之前,古人的衣物被褥如何制作?在面对严寒的天气之时如何御寒呢?

古人的御寒衣物

在棉花流入之前,人们御寒的衣物依据价格的不同,厚薄区别十分严重。古代的平民被称为“布衣”,由此也容易看出,普通老百姓所穿着的衣物,便是由麻布一类所制作而成。

到了严寒时节,便在两层布衣之间加入一些能够用来勉强御寒的物质,贫穷人家常见的物质有鸭毛,芦苇等等十分廉价的原料。

但对于有金钱地位的富贵人家而言,选择则较为丰富多样。诗句中提及的“锦帽貂裘”,其中的“裘”便是指由动物的皮毛所制作而成的皮袄大衣。

其中由各种动物的皮毛所制成,由平价的狗皮到贵价的貂皮,选择十分多样,为了美观还可在外部加上绸缎丝绸所制成的大衣外套等,保证了保暖又保证了美观。

古人的御寒方式

从拥有了人类文明以来,远古时期的人过着打猎的生活,在无遮头之瓦的洞穴或是野外,但他们能够依靠他们赖以生存的火苗,篝火便是最为广泛的热源,提供最为直接的热量。同时依靠食物的补充等为身体提供能量。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生活也变得逐渐规律起来,开始营有固定居所的农业生活。面对寒冷的环境,劳动人民的智慧便开始在用于遮头居住的住所中显现。

现在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所沿用下的种种取暖设备与设计,不少都从古代开始流行起。

北方地区一旦提起便会让人觉得暖洋洋的一词,便是“炕”。所谓“炕”,便是一种用砖头等材料堆砌而成的,其下方中空可以连接到烟囱的位置,在烟囱处进行烧火的话,热量便会通过连接传递到“炕”中空的下方,为在其上睡眠的人提供热量取暖。

在宋朝文书中有所记载,北方的女真族,整间屋子作为“土床”,在它的下方烧火,在上面进行衣食起居等活动,这就叫做“炕”,是用来取暖的。

而与如今广泛熟知的“炕”相似的,还有一种设备,叫做“火墙”,“炕”是某一中空位置与烟囱的烧火处相连,而火墙则是将墙壁的中空处与烧火处相连。

国家地理的研究和统计表明,中国建筑由南至北,墙壁的厚度逐渐增厚,这也和气候由南至北的改变有关。

而北方墙壁厚,便能形成中空区域,当烧火处的温度足够高,便有能力能够向整间房子提供热量,从而达到取暖的目的。

更有甚者被称为“火地”,与前两者相似,差别只是在于烧火与传递热量的位置不同,“火地”便与“火炕”最为类似,一样是朝下方发出通道,形成地下的火道,将热量传递到空间内,达到取暖的目的。

而对于高贵的宫殿地区,则被称为“地龙”,且烧火的位置也由地下被改到了屋外,通过通道与室外的地面有所联系,更加的安全与卫生。

如今被现代人大量使用的暖手宝和暖宝宝,也是由古代传来。由于时代较为久远,清晰准确的起源无法考证,目前有两种说法较为普遍。

分别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的楚人由于潮湿的气候而发明,另一种便是在隋朝时由隋炀帝所命名。且在唐代的诗词中也出现过对于其的描写。

被称为“手炉”的物件,顾名思义形状娇小精致,高官贵族,名贵小姐的身份更为贴合。与其相似的更有各异的形状和类型,如“脚炉”“汤婆子”等等一系列取暖设备。

但对于普通家庭的百姓大众,更钟爱于较为便宜易见,能一家团聚享受伦理之欢的火盆。火盆,顾名思义便是一个烤火的盆子,里面装着可燃烧的煤炭或木材之类的物质,如同远古时期的篝火一般,老小围坐于其前,共同享受这火堆带来的热量。

现代社会,由于火力电力等资源的开发,北方拥有了集中供暖,帮助民众度过严寒时期。但集中供暖的技术,也是由古代所传递至今。

西汉时期,位于如今陕西西安的长安城,所处地区纬度较高,冬日的气候较为寒冷,于是古代人民便想出了用花椒和泥土混合均匀以后涂抹于墙壁上驱寒取暖的方法,用这法子处理的房子便也被贴切地称为“椒房殿”。

与其相似的还有“温室殿”,与“椒房”不同的地方便是居住人士的不同,且在“温室殿”内,更有加设了挡风的屏风,御寒的毛毯等等一系列的“软装”进行御寒。

除了“软装”方面,在“硬件”和选址风水上也颇有一番学问。首先便是当代人都十分看重的朝向,朝向对于所处不同地区的要求则不同,相同之处便是保证要有冬季的阳光进入屋内,能够保证最起码的采光。

加之太阳光也能为屋内提供适量的热量,空间内不会太过于阴暗湿凉;其次是窗户,开门等的方向,在西边的窗户能保证在日落期间也有阳光撒入屋内,门口的走向迎合太阳光与风向,保持夏季通风清爽,冬季则能保存热量。

更有建筑的选材,由木头横梁等结构所建造而成的建筑,利于其中保持热量,保证一定的墙体厚度,能够有效防止室外的寒气逼入屋内,层层递叠的瓦片结构,也能有效的防止空中呼啸的寒风。

结语:

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延续流传至今,更有许多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步改善发展,形成了更为适合现代人的物品与形式。

面对严寒的气候,古代人们的智慧亦体现得淋漓尽致,造福了万千后代。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