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和“爸”有啥区别?二字拆开才明白,难怪古人称父亲为爹爹-全球快播报
“爸”与“爹”都是父亲,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古代人都叫“爹”,现代人基本上都叫“爸”,这就是古代与现代的区别,现如今很多国家都将父亲读成“baba”或者“papa”,为了迎合潮流,故我们也将原来比较土气的“爹爹”改成了“爸爸”。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很多国产古装电视剧中,子女似乎也的确称呼父亲为“爹”,称呼母亲为“娘”;而现在的社会中,十有八九都喊“爸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爸”与“爹”果真就是爹在前,爸在后,爹是“原产”,“爸”是“后创”的区别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是先有的“爸”,后才有的“爹”,而且两者虽然都是父亲的意思,但区别却很大.......
到底是怎么回事?
且听我一一道来。
称呼的演变
最早记载的对父亲的称呼就是简单的一个“父”字,在出土的一些甲骨文上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这个称呼不仅是历史最悠久的,还是最稳定的一个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而之后的称呼虽然几经演变,蕴含着不同朝代的特色,但是始终都在父的范围之内。而除了父之外,还有一些朝代流行着不同的叫法。
比如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父亲一般被叫做 父、翁等,三国时期也有这个叫法,比如说曹丕就将曹操称之为阿翁。而 父亲两字组合在一起,是从魏晋时候才开始的,不过当时并没有太多人使用,直到现在才被重拾。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就将父亲称之为“ 阿爷”,这个从白居易、杜甫等人的诗以及《木兰诗》中就能知晓,而除了爷之外,还有 公,尊,老子等称呼。
最早记载爸这个字的是在 三国时期的《广雅》中,之后在六朝梁时期,又对这个字做出了解释,“爸者,父亲之转”,这表示了爸这个字是由父亲转变而来的。
在古时候,父的读音正是现在爸的读音,而之后由于民族融合,社会变化,逐渐产生了分歧,才慢慢演变出了现在父的这个读音。
但是原来的读音却没有了相应的汉字, 所以之后才会专门造出一个爸字来填补空缺。 但是为什么要在父下面加一个巴字呢?
巴,甲骨文的写法是:
像不像一个人长着一只不成比例,又大又长的手,引申意思即:善于攀爬的长臂人。
“巴”字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古巴国位于如今的四川地区一带,当时生活在巴国的古人称之为“巴人”,与其他人不同,巴人双臂垂长,擅长攀援树木和峭壁。“巴人”的这一特点被发现后,“巴”字就被赋予了攀附的意思。
作为家族里的尊长,父亲自然会受到家族里其他人的攀附,因此在父亲的“父”字下加一个“巴”字,把父亲称呼为“爸”,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父亲在家族里面崇高地位的一种肯定。就这样,“爸”字的用法被“开发”出来。
二、“爹”字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男子作为主要劳动力,其地位不断提升,“父”类似于“斧钺”,不仅象征着权利,也像一个斧子一般代表着生产力。
而多不仅是“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景,更多的是“侈”, 它代表一个父亲出行时,通常会携多个子女,在农业社会中,多子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潜力。
在古代,儿子多的家庭一般不会受人欺负,被人视为“人丁兴旺”,但子女少的家庭在当时不会有太多话语权,这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而子嗣的多少则很大程度取决于一家之主男主人公。
父加多字形成了“爹”,寓意为多个孩子的父亲,一般情况下,称呼“爹”的家庭中至少有三个及以上的孩子,如果一个家庭中只有两个孩子,在当时一般不会称呼父亲为“爹”。
千年前的汉朝,大汉王朝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当时一些蒙古族、五胡华人等时常和汉人有所交集,包容性极强的汉朝从他们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学到了“die”的发音。
尽管无法确定他们的“die”是否是爹爹这个字体,但这个字寓意好、期待高,便在汉朝流传开来。宋朝曾有史料记载:“爹,北方人呼父。”
“爹爹”大多运用于普通家庭中,在一些颇有阶级观念的达官贵人家族中,“爹爹”的称呼较少,一些较为受宠的孩子可能在幼时会称呼父亲为爹爹,但在长大后,大多以“父亲、阿玛”相称。
责任编辑:
标签: 先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