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抢滩布局!绿色生活兑换各类权益 个人“碳账户”,你开了吗?-简讯
想知道你的减碳战斗力如何吗?一次电子支付、一次绿色出行……就能形成相应的碳积分,换取各类权益。11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如今,银行对探索建立碳账户体系热情不减,在测试两个多月后,建设银行碳账本功能已正式上线。在此之前,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日照银行等多家银行已面向个人用户推出了碳账户特色产品,功能场景覆盖定活互转、境外汇款、公交出行、地铁出行多种。在分析人士看来,未来,更多的银行将加入“试水”个人碳账户的行列,银行应更需注重低碳环保的特色应用场景搭建,促使银行与用户之间形成强关联关系,构建具备双碳属性的、能够吸引用户的高频服务场景。
银行“恋”上个人碳账户
银行建立碳账户体系热情高涨。11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建设银行碳账本已于近日正式上线,用户通过使用特定服务(如:ETC缴费、生活缴费、地铁出行、公交出行、在线填单等)产生的碳减排量将通过建行生活、建设银行手机银行与建设银行掌上网点小程序进行记录,所记录碳减排量将计入碳账本之中。
(相关资料图)
从开始测试到正式上线,建设银行碳账本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9月7日,建设银行发布《关于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的公告》指出,该行“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项目已完成登记,正式开始测试。
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后发现,建设银行碳账本开通流程较为简单,通过该行手机银行App内的其他金融服务就可以找到碳账本入口,阅读同意《碳账本用户协议》和《个人信息授权书》便可开通。该行碳账本根据由北京绿色交易所科学测算得出的计量方式,量化用户的低碳行为,记录碳减排量并支持兑换权益,目前支持计量碳减排量的功能场景有:投资理财、活期转账、定活互转、境外汇款、批量转账、他行转入、境内外币转账、预约开户、在线取号、数字人民币、步行出行、公交出行、地铁出行、ETC出行、生活缴费多类场景。
例如,单次公交乘车支付可产生90g碳减排量;转账汇款平均每笔可产生7g碳减排量;投资理财平均每笔可产生116g碳减排量;数字人民币在线支付平均每笔可产生2g碳减排量。
不过,在实测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尝试了网点预约开户以及转账汇款等功能却发现,累计的碳减排量并未实时进行显示。对此,该行客服人员表示,“目前碳账本还在‘白名单’试运行阶段。”建设银行也在宣传页面中称,“绿色能量及相关权益服务目前仅面向低碳小岛已建成的城市。”
亿欧智库金融研究经理李薇表示,建设银行该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促进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商业银行探索金融价值转化路径;另一方面,可引导用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低碳场景持续扩容
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银行业的主旋律。依托政策和市场东风,已有包括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日照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建立了碳账户体系,并对应用的金融场景做出升级。
2021年11月,浦发银行宣布,建立面向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企业在浦发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个人碳账户聚焦于用户的日常生活,个人用户可通过线上生活缴费、线下绿色出行等累计积分,获得相应的权益等级及礼品兑换。2022年,浦发银行全新上线“绿色低碳专区”,用户通过公交出行、地铁出行、公共缴费、共享单车骑行、新能源车充电、12306铁路出行6种绿色场景消费可获得碳减排量。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办理购买新能源汽车分期、无纸化业务办理、环保答题或进行绿色场景消费。
今年4月,中信银行发布了“中信碳账户”,该账户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彼时推出时,“中信碳账户”就已引入电子信用卡申请、电子账单、线上生活缴费等特色金融场景。
近日,中信银行又对“中信碳账户”相关功能进行了升级,据悉,本次新升级的“中信碳账户”无论是中信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用户,还是其他银行卡用户,均可通过中信银行手机银行App、动卡空间App注册开通,支持全民开户。
日照银行也在中小银行寻“碳”路径上做出了尝试,该行在2022年3月末上线了山东省首个个人碳账户平台,该平台主要与手机银行、生活金融服务平台联动,打造绿色生活、绿色支付、绿色信贷、绿色政务等专区。在经营成果上,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日照银行已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亿分,该行预计年末将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年减少碳排放10吨。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与互联网平台相比,银行个人碳账户与金融服务场景结合更为紧密,建立个人碳账户就是将个人日常的减碳行为转换为银行账户积分,从而对个人绿色消费、减少碳排放行为形成正向激励,进而提高全民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引导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
注重低碳环保特色应用场景搭建
当前,“双碳”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个人碳减排计量标准和碳普惠交易逐步健全完善,未来个人碳账户发展也有望进入“快车道”。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大多数银行在碳金融领域依旧处于“试水”阶段,且在营销获客筛选、底层监管方面也较为欠缺。
谈及如何让个人碳账户业务稳步前行?周茂华表示,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优惠政策等,提升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标准,让个人减碳行为能科学合理量化核算。
李薇也持有同样看法,在她看来,银行在碳金融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并且没有与金融场景紧密结合。在运营渠道上,主要依托于手机银行App或是信用卡App,线上体验也会出现卡顿、页面不稳定等现象。
“展望未来,更多的银行将加入‘试水’个人碳账户的行列,更需注重低碳环保的特色应用场景搭建,促使银行与用户之间形成强关联关系,构建具备双碳属性的、能够吸引用户的高频服务场景,进而驱动形成银行业绿色低碳生态圈。”李薇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