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81亿美元!我国制造商总销售保持全球第一-天天快消息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11月22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为中国企业的亮眼表现点赞:放眼世界,中国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遍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广受各国民众欢迎。
赵立坚点赞的原因,是在11月21日举办的2022全球工程机械50强峰会上发布的“2022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有12家中国制造商上榜。业内分析指出,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迅速崛起得益于中国基建加速和中外合作业务发展。在走向制造强国中,我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要站稳数字经济风口进行转型升级,进一步打响企业品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
总销售额继续领跑
【资料图】
“2022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企业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13个国家,中国12家企业上榜。从榜单来看,中国和日本均有12家企业入围2022工程机械排行榜,其次美国有6家企业入围,德国有4家企业入围,瑞典、法国和韩国各有3家企业入围,芬兰有2家企业入围。
中国12家上榜企业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分别排名第3、第4、第6名。临工重机和星邦智能在今年首次进入榜单,分别排名第36名和第48名。
具体到各国入榜企业销售额排名,我国12家入榜制造商总销售额达578.81亿美元,占总榜份额26.15%,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美国,总销售额为532.08亿美元,占总榜份额24.03%。日本企业销售额为455.15亿美元,占比为20.56%,排名第三。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2022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外,在当日大会发布的“2022全球移动式起重机制造商10强”“2022全球塔式起重机制造商10强”“2022中国吊装百强榜”“2022中国塔式起重机租赁商100强”等在内的10余份终端用户榜单中,中国制造商的整体规模、业务水平等同样居于领先地位。
“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伴随诸多新科技和数字信息科技的应用,我国正由追随者变为引领者。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地发展也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涛表示。
迅速崛起的背后逻辑
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挖掘机、铲运机、工程起重机、压实机、打桩机、钢筋切割机、混凝土搅拌机、路面机、凿岩机、线路工程机械以及其他专用工程机械等。
同日发布的《2022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十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研发、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以徐工26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中联重科12000吨米塔式起重机为代表的大吨位、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快速迭代,中国产品流派在海外基本形成,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国主流企业海外销售额平均占比为20%。2022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海外销售额增幅超50%。
“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迅速崛起’,强劲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而国内、海外双驱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登峰的重要途径。”这是《报告》中的一段叙述。
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工业强国同台竞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为何能迅速崛起实现“弯道超车”?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分析认为,“这得益于内外联动的发展”。
他表示,从内部看,我国近些年大力发展基建,基建必备的工程机械制造也随之快速发展;从外部看,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发展壮大,共同带动了全产业链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50强中徐工、中联重科等也都有对外合作的业务,借此提升自身实力。
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
此次榜单中的一组组数据,在本届卡塔尔世界杯也有近乎完美的诠释。
由中国企业参与设计建造的卡塔尔世界杯主会场卢赛尔体育场便是最好的例证。赵立坚指出,据媒体报道,卢赛尔体育场是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大、系统体系最复杂的专业足球场馆,也是中国企业以设计施工总承包身份承建的首个世界杯体育场项目。除此之外,中国制造还参与世界杯用水安全保障和光伏电力等项目建设,为全球共享体育盛事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对国内外有双重意义。”王鹏认为,“对本土企业而言,可以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收益,同时避免在国内市场内卷;对国外而言,我国制造业企业承建当地项目可弥补当地产业链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项目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内外联动,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共赢态势。”
展望未来,王鹏建议,中国制造一是要抓住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契机,进行转型升级;二是双碳背景下,在新能源、低碳环保领域走出中国制造的特色道路;三是要探讨更多的与其他实体经济相融合,赋能农业、生活性服务业等,更好地实现产业联动;最后,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形成更好的企业口碑影响力,把中国的制造业品牌更好地推向世界,设立全球榜单便是一个不错的举措。
“我相信‘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将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赵立坚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