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资讯!当好奇比恐惧更强大丨心理杂货铺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每年的北京电影节我都会选择一两部纪录片,今年看的纪录片是《火山挚恋》。这部纪录片纪录了卡蒂娅与莫里斯·克拉夫特这对法国火山学家伉俪二十年探索火山、记录火山爆发的经历,电影的大部分影像来自他们记录下的火山爆发,也有不少他们接受电视采访时候的录音和录像。影片也纪录夫妻两人生命的最后几天:1991年6月3日,他们在记录日本仙云山爆发时遇难。他们并不是唯二为火山献身的火山学家。在这段纪录片中,还包括了一位加拿大的火山学家在看到火山爆发到遇难前的几秒钟影像。而与克拉夫特夫妇同时在仙云火山爆发中遇难的43人中(其中大部分是记者),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火山学家。他们当然知道自己从事的事业有多危险,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好奇比恐惧更强大。
(资料图)
(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天生是好奇的,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他们最初的探索是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是出于感觉性好奇。获取信息是好奇心的目的之一,未知的环境或者事件会激发好奇行为,通过获取信息,可以降低不确定性、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资源。
不仅是人类,动物也是如此。动物的行为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繁衍的需要,它们也会进行一些跟“生存任务”无关的事情,把玩一些新的、但看起来没什么用也不会因此获得奖励的东西。比如把小鼠放在陌生的迷宫里,就算迷宫里什么也没有,正常的小鼠也不会待着不动,而是会四处走动。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潜在学习”,没准以后能用上。比如小鼠记住哪里有什么,可以帮助以后在这个空间里寻找吃喝。动物还能记住什么会发生什么,
但获取信息并不能完全解释好奇,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的好奇并不是为了有目的性的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而是一种本能的驱动力。一种解释是“获取信息”的行为本身就可以产生内在的奖赏。支持这种假设的神经科学证据包括在引发好奇后,多巴胺系统会获得激活。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好奇心是由于信息鸿沟而产生的:在已知信息和想知道的信息之间差距激发了好奇心。填补这种鸿沟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和尝试。但俗话说:好奇心杀死猫,好奇心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比如潘多拉就因为好奇打开了盒子,不顾可能带来灾难的警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不好的好奇心”也是源于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不顾风险也要填补信息鸿沟带来的不确定性,好奇可能击败恐惧。实验证实了不确定是不顾负面结果也要一探究竟的重要因素:即便知道可能会被电击,在不知道哪些笔有电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按下更多的电击笔。
满足对未知的好奇,跟“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的生理动力有相似之处:都是感知到了需求、而要满足需求。但与生理需求不同的是,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得先有一定知识基础,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并能随时瞄准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空隙。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在采访中,克拉夫特夫妇也说,当我越接近、就越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太多。他们对火山的好奇战胜了恐惧。但他们也不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在目睹了火山带来的巨大灾难后,他们不遗余力通过自己拍摄的影像向公众和政府宣传,也预警了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促使菲律宾政府作出提前撤离居民的决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火山故,两者皆可抛”,在他们留下的几百小时的火山影像和上万张照片中记录了他们无比丰满的生命和爱情。
来源: PsyCh Journal 杂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