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滚动 >

【天天时快讯】《万箭穿心》:丈夫出轨,报警捉奸,中国式家庭妇女如何才能翻身

来源: 老挝红梅 时间: 2022-08-12 05:40:23

“真实的生活绝不会像大部分烂俗的电影和小说情节一样美好,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浮出水面的一角仅仅是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才是真实底层社会的缩影,它们肮脏且阴暗,渺茫又普遍。它们照射着这个社会,也照射着人性。与其说表达这些东西的作品是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不如说它们是一面镜子,一台照相机。”


(资料图片)

2012年上映的电影作品《万箭穿心》一经上映,就获得好评无数。这是一部以低成本闻名、以表达现实主义思想为中心论点的作品,而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百花齐放的电影圈中以一匹黑马的姿态脱颖而出,与它极富有戏剧化和调理的剧本、表演方式的完整独特以及整个电影的中心立意都分不开关系。在人们致力于描述对于美好生活的幻想以及上流社会阶级的纸醉金迷时,《万箭穿心》的出现显然是令人惊喜的,它带给人们的与其说是在电影作品中呈现的一种小众的悲剧,倒不如说是大众生活的阴暗角落,令人惊异,却也在意料之中。

一、不幸婚姻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女主角李宝莉是她所居住城市武汉万千普通市民

最平凡的一个。年轻时,她在人群中尚且能够挑出些头儿来,因为长得漂亮,火辣的脾气倒成为了她性格中受人追捧的加分项。在人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年代,女人的勤劳美貌就是最好的资本,十里八乡暗恋李宝莉的不在少数,但是她也自视甚高,执意拒绝背后的花花草草,下嫁给自己的丈夫马学武。

马学武是地道的农村人,长着一副庄稼汉最常见的面貌,不算强壮的身量,丢在人群中平平无奇。但赋予他让李宝莉高看一眼的本事,便是他读过书。

是的,学历在什么年代,都是幸福人生的敲门砖,这条潜规则在那个年代也同样适用。因为马学武读过书,有文化,学历高,在李宝莉的眼中,似乎一下子就与那些臭烘烘的平凡男人区别开了,她决心嫁给这个不起眼的“秀才”,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嫁了个读书人,她在女人堆里有面子,其二,读书人脑子都灵光,她以后生出来的孩子也是聪明的。

按理说,这样的结合正是应了那句“郎才女貌”,只是马学武实在对李宝莉没有半分爱情。

李宝莉有她作为漂亮女人的傲气,马学武也有自己读书人的自尊。他可以毫无保留的表达出他对李宝莉的嫌弃——她世俗,她刁蛮,她没文化,她让他看到自己生活最悲哀的地方:挣扎了几十年,就算是读了书,也跳脱不出底层社会家庭的束缚。

红袖添香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没有爱的婚姻关系中,从开篇中李宝莉的赤足求欢却被拒绝,就足以看出整个婚姻的貌合神离。婚后第二天的搬家,更是让马学武对于李宝莉厌恶到了极致:她对待自己的丈夫全然没有顺从和温柔,她总是趾高气扬的指使他做这做那,就连搬运工人都有资格嘲笑马学武。

这让马学武更不明白自己到将书读在了哪里,村妇般的妻子再一次的撕开了他的伤口,将他作为男人的尊严击碎得七零八落,读书人假惺惺的傲气又让他憋不出一个字来责骂李宝莉,只能在周围的奚落声中低头不语。

李宝莉不知道丈夫心中有这样多的小九九,她还在为了搬家工人的坐地起价闹得没完没了,闹完了,她没事一样的喜笑颜开坐上了马桶,她没见过世面,她认为“马桶”就已经是世面。

马学武不爱李宝莉,李宝莉也不爱马学武,两个人就像是生活在一间房子里的僵尸,寒灯夜雨,肢体在靠近,心和灵魂却在远离。影片前半段的家庭生活中,马学武甚至没有笑过,他吝啬于施舍给妻子一个笑容,因为他痛恨她的粗俗和小家子气,就如李宝莉痛恨每天在菜市场为了几分钱死活不肯让价的菜贩子一样。

马学武的生活是天下,是世界,李宝莉的生活是丈夫,是菜市场,是柴米油盐。

本来人生也就这么憋憋屈区的过去,在前半段的生活中,李宝莉是强势的一方,她掌控着婚姻,让人们都觉得马学武是高攀,但是这样的情况在马学武升职成为厂里的中层以后发生了两级反转一样的变化。他开始更加觉得李宝莉配不上自己:自己有学历,有地位,干嘛要耗死在这个黄脸婆身上?

当婚姻开始不对等,二心便逐渐蔓延而生。马学武开始与别的女人偷情,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李宝莉的女人,她白白嫩嫩,似乎能掐出水来,她晓得理解做男人的,最是温柔小意。这是马学武的理想情人——一切都与李宝莉背道而驰。

他真心喜欢这个女人,就像是他真心讨厌妻子一样。但是他一如既往的软弱,只敢在四下无人的时候与她偷情,短暂的欢愉足以抵消婚姻的无味,刺激和新鲜感让他完全丢掉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爱。

但是李宝莉并不是傻子,在好友的提醒下,她发现了丈夫的丑闻。在尾随丈夫来到小旅馆亲眼看见一切的时候,自己几十年来的自信都被击碎。她不能忍受年轻时受到那样多追捧的自己到了中年,怎么还成了婚姻的失败者,在女人堆里信誓旦旦受人艳羡的她,原来是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傻瓜。愤怒冲动下,她选择了报警。

警察的到来彻底撕开了一直以来蒙在夫妻二人脸上的面具,也击碎了软弱读书人马学武最后一点自尊心。风风雨雨的传言扯开了马学武最后一块遮羞布,他受不了流言蜚语的指点,却又着急的想寻找一个逃脱李宝莉的出口,万般无奈之下,他投江自杀,以此来结束着急不幸的短暂人生。

二、生活是走投无路,是四面楚歌

曾经活泼泼辣的少女,到了中年也和所有人一样一起悲哀起来,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但是在中年,她李宝莉成了寡妇。

来不及为自己感到悲哀和不值得,马不停蹄的,李宝莉马上又要挑起生活的重担来:她早就不是当年十里八里好逑的少女,没有人会对一个蓬头垢面、美貌不再又拖家带口的中年女人产生关于爱情的任何想法。她只能依靠自己去收拾丈夫马学武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当然,在她还要忍受周围人非议和指点的前提下。

对于自己和马学武的婚姻,她不是没有反思过: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妻子,已经做到了自己应尽的本分,而丈夫的冷淡,她也没找出原因。婚姻她一直是强势的、是主导性的,也正是因此,她能够耀武扬威的告诉中年妇女圈子中的朋友们——自己已经把丈夫马学武牢牢的抓在手里,而家庭更是被自己打理的井井有条,她不明白,这其中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使得自己的婚姻生活出现这么大的差池呢?

实际上,这也是社会婚姻的一个缩影,人们总是盲目的去追求“婚姻”本质所带来的利益,李宝莉要面子,要孩子的未来,因此她选择马学武。马学武要年轻、要漂亮,要激情,因此他和李宝莉结婚,两个人无疑都忽视了婚姻的合适这一个重要的论点——人们总是喜欢去追求自己没有的、虚无的,而舍近求远抛弃舒服的、合适的。一个要物质层面的满足,一个热衷于追求精神世界的舒适,这样的感情有不合适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更何况李宝莉性格中的强势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想象,假使马学武出轨这件事没有闹得如此沸沸扬扬,或许不会酿成如今的后果,李宝莉的报复成功了,但是同时,这也是一场“自杀式”的报复。

但是就是这个问题,足以让李宝莉不解一生,丈夫的死,是人生中第一次令她万箭穿心。然而马学武已经死去,家里断了生活来源,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李宝莉疗愈这伤口,就要再一次给予她致命一击。

此后长达十年的生活中,李宝莉都在与扁担一起生活,不算强壮的肩膀要挑起沉重的行李,就为了一点可怜至极的薪水,这些薪水也并不是给她自己添置新衣的,而是要全部拿去供儿子上学。如果说马学武死前,李宝莉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妇,如今的她就是一个溺水的人,儿子是她在海浪中唯一一点稀薄的氧气。

把儿子供出来,自己才能有点盼头。李宝莉成了真正的行尸走肉,她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以为只要自己抓住儿子这个救命稻草,就还有上岸的一天。因此她浑浑噩噩又清醒的生活着。

可人生就是悲喜交加,她将自己所有的付出都给了儿子,儿子也确实按照她设想的一般成材了,他高中状元,他光宗耀祖,他完全的成为了她的骄傲,就像几十年前,她将丈夫作为自己的骄傲一样。李宝莉似乎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的曙光,可还没来得及珍惜这一线曙光,这曙光就消失不见了。

儿子知道了当年李宝莉逼死父亲的真相,叫嚣着与母亲决裂,将李宝莉赶出家门——一切来得措不及防,而电影的高潮也正是再次。主人公李宝莉想不到,观众也想不到,就当所有人都觉得李宝莉已经翻身逃离苦难的时候,生活却并没有放过她。数十年的辛苦付出全部被忽视,人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几十年的时间,几乎让这个武汉女人失去了一切,孩子、爱人、房子。她终于成为了沙漠中唯一的一株稻草。

李宝莉的朋友告诉她,之所以她的人生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是因为她房子的风水问题,房子很好,只是位置在七八条路的汇聚点,在风水学上,这是大忌,叫做“万箭穿心”。

李宝莉不相信,她不愿信,也不想信。她固执的觉得,用风水来解决自己数几十年所遭受的苦难,未免太过轻飘飘,“万箭穿心”不过是心理暗示,她非要说这是“光芒万丈”。

她就是如此强势的一个人,几十年前她对待马学武也是如此强势,因此几十年后,只有比她更加强势的建建能够“驯服”这头野兽,建建与马学武相反,他是混混,骨子里是野性,和李宝莉骨子里的顽固甚至不屈也相得益彰,甚至在与李宝莉发生关系时,建建依然是强势的。他爱李宝莉骨子里十年如一日的野性,两个人的结合,是相互取暖,更是真正的依靠,不同于与马学武的将就,在经历了千百磨难以后,李宝莉终于知道了合适的可贵。

影片最后,李宝莉踏上了建建的车,车子朝着未知的方向驶去,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遐想。这样开放式的结局,似乎比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更有说服力,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份爱会坚持多久——现实生活绝不是童话,或者,换种方式来说,底层社会根本不存在童话,现实是血淋淋的,年轻的人看不清现实的残酷,也因此得不到教训,总是愿意去追求婚姻的虚无。

千帆过尽的人却晓得生活的惨痛,《万箭穿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段底层社会妇女的小人物悲剧,更是整个时代和世道浓缩的影子。爱情、亲情烟消云散后,中国家庭的传统妇女该如何生存下去?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答案远远比我们所经历的更加复杂,“万箭穿心”的是带来苦难的悲剧,“光芒万丈”的,却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

标签: 家庭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