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滚动 >

【人间仙境数烟台】东海神庙,万壑朝宗甲天下

来源: 《人间仙境数烟台》 时间: 2022-04-07 09:07:52

作为滨海城市,祭祀海神是烟台各地区最淳朴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游览烟台的日子里,从长岛上的妈祖庙到市区里的天后行宫,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对妈祖女神的崇敬。然而我的心底里也一直深藏着个小小的疑惑:在妈祖信仰到来之前,烟台是否还有着更久远的海神文化?

世人皆知,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原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文化,即便是追溯至最早的时代,这一民间信仰的源头也只在北宋年间。就在烟台长岛的庙岛上,那一座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显应宫妈祖庙被誉为中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庙,有“天后北庭”之称。由此可知,在北宋之前,北方地区的海神绝非妈祖,而是另有神明。这一疑惑,直到我在莱州见到一座几乎旧迹不存的东海神庙时,才终于解开。

在烟台莱州市区西北边的太平湾畔,在一片或斜或直的农田间,有一处荒凉的遗址。说是遗址,却更像是废墟,抬眼望去,四面环绕着高高低低的树木杂草,只在东南角上矗立着两段未曾彻底坍圮的墙体,黄土夯就,青砖砌成,因岁月的风蚀张裂出一条条口子来。

沿着脚下的黄土道路往前走去,却发现这条路竟被不同年代铺设下的砖石截成了一段又一段,而那些镶嵌在泥土深处的坚固的地基,已经勾勒出一座古老建筑的图形。即便残砖剩石都寥落无言,却也彰显出别样的魅力。因为,这里曾矗立着一座可与泰山岱庙比肩的庙宇——东海神庙。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崇祀“岳镇海渎”的仪典,这是古代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故而将一切超越人力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都看作是神力所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都被视为神灵,岁岁祭祀。想来烟台芝罘岛上的阳主庙、龙口莱山上的月主祠,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

在记述山东地区历史的《山左郡志》里,有这样一段意义非常的文字:“甲天下者有三:兖曰阙里,济曰泰山,莱曰东海。阙里为民生未有之圣,泰山为帝王首巡之地,东海为万壑朝宗之墟,三者甲天下。”这记述的是古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三个地方:祭祀孔子的阙里孔庙,祭祀山川的泰山岱庙,以及祭祀大海的莱州海神庙。而自秦汉时代起,莱州的东海神庙便是历代封建帝王举行朝廷大典、祭祀海神的地方。

站立在东海神庙遗址上,望着星点般零落的石柱、石墩,我努力想象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试图在那些残垣断壁里构造出高耸的殿堂、碧绿的琉璃瓦、大红油漆的柱子和终日袅袅不绝的香烟。

关于莱州东海神庙最早的记录,当是秦汉时期的海水祠,但真的将这里扩建成一座恢宏庙宇,还是在北宋初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遭敌兵追杀,单人独骑,仓皇奔逃,落难莱州。慌忙之中,他躲进了古老的海水祠,在神前许下心愿:若能避躲过此难,定将重修庙宇。果然,敌兵闯进庙内后,一番搜检竟未发现角落里的赵匡胤。而躲过一劫的赵匡胤终于闯出一番功业,乃至黄袍加身。于是,他下旨重修莱州东海神庙,且每年春秋两季或是遇着家国大事时,都要亲派官员前来祭祀。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君王对莱州东海神庙都尤为重视,不断扩建修缮,终成一座规模宏大、布局井然、气势雄伟的庙宇建筑群。

在东海神庙西南角上有一座小小的房舍,是刚刚建起的莱州东海神庙文化展览馆。借助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展示,我终于得以窥见东海神庙旧时的恢宏。

那是一座前后三进的广阔院落,大门前设有高高的旗杆,两旁是参天的古槐。布满门钉的朱漆大门外蹲着石雕的狮子,门内则有一座八角御书亭,亭中矗立的正是清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海天浴日”碑刻。御书亭后就是巍峨的海神庙大殿。按照明清规制,能与曲阜孔庙、泰山岱庙并列的东海神庙必然有着黄琉璃瓦的歇山顶,檐角飞翘,古朴清雅,而正殿的匾额则是乾隆皇帝亲题的“万派朝宗”四字。

面朝东海的海神庙,其正殿里供奉的海神便是百姓们耳熟能详的东海龙王了。据老人们说,旧时的东海龙王神像有5米高,头戴冠冕,身穿日月金龙皂袍服,下着浅绿色内裙,手捧玉圭,银发紫面,高大端庄,威严肃穆。左右还有巡海夜叉一类的神将塑像,而神龛上悬挂的巨匾则是明太祖朱元璋题写的“东海神殿”四个大字。但是,殿内最华美的还要数大殿四壁上的彩绘,那是一幅“海神出宫入跸图”,描绘着东海龙王出宫行雨,风婆、电母、雷公、雨师诸神听其号令,各显神威的神奇景象。我在莱州的县志上也曾看到关于明清时期“莱州八大景”的记录,其中一个正是“海神画壁”,可惜如今是无缘得见了。

在东海神庙的后院还有一座寝殿,是海神龙王与海神娘娘休息的地方。寝殿东南是供奉着风、云、雷、雨四神的“风云雷雨祠”。西南角上却是一间孙母祠,老人们都称之为孙妈妈庙,是传说中“孙妈妈打狗救太祖”的故事源头。可到如今,种种建筑都荡然无存,只有后人复刻的白狗雕像,依然孤零零地守护在海神庙的老树之下。

据《海庙祀典考》等史籍记载,古代帝王亲至莱州东海神庙祭祀海神的习俗传承了千余年,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共有81次,而最后一次便是清光绪十六年的祭海大典。此后,家国丧乱,东海神庙便也在一次次的战火中不断遭到损毁。

在今天海神庙遗址的东北角上,残存着一段青石阶台。登阶而上,便可来到一处平坦的坡顶,乃是旧时的“蠡勺亭”,又称“望海楼”。这里是东海神庙的最高点,往昔来此可以瞭望东海,尽览胜景。如今,大海边界在百余年的光阴里退去数里,留下一片片海岸农田,倒是另一幅安乐景象。至于坡前坡后的苍松古柏、杨柳椿榆,可算是默默守候的老者,见证着这里的沧海桑田。

徜徉在东海神庙遗址中,我的心情多少有些寂寥感慨,总觉得这样一处充满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古建筑不该消失在胶东大地上。直到遇见了几位前来祈福的渔民,同他们闲聊起莱州人对东海神庙的感情,才猛然发现:这座海神庙早已无形胜有形。

诚然,海神庙的殿宇楼阁已经从地面上消失,没有了现实的形态。但对于莱州的百姓们,尤其是那些出海捕鱼的人而言,古老的风俗仍旧传承于心里。莱州的东海神庙曾是古代中国至高至尊的“海神宫”,是举行国家规格祭祀典礼的地方。而今,淳朴的莱州人仍旧一年四次在东海神庙举办祭祀活动,拜一拜东海龙王,求一求出海平安。如正月十八,是渔民出海开始捕捞的日子,称作“出鱼日”,要祈求海神保佑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四月初三则是宋太祖命人重修东海神庙的日子,可谓是海神庙的“生日”。而六月十三是当地的雨节,到东海神庙祭祀求雨更是理所应当。十月初三是每年里的最后一次祭祀,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而每逢这些日子,莱州城乃至周边各地的百姓们都会纷至沓来,在这片看似荒芜的东海神庙遗址旁举办最欢腾的盛会。

在莱州,人们对一年四度的“赶海庙”有着无限的期盼,甚至有着自己的歌谣:“正月十八,海庙万树芽始发,春风百帆遍天涯;四月初三,春潮如烟,百鱼上滩;六月十三,求雨祭天,雷公闪电;十月初三,秋风肥蟹到海边,斜阳鱼虾满船归。”这不单单是为了留住莱州的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对中国古老的海洋文明的追寻,是为了让后人看见我们的祖先曾经的生活。

标签: 东海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