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
破解“箱思病”,打通全球航运网络“堵点”。疫情影响下,“一箱难求”困扰着全球航运市场。但我国航运业率先走出低谷,打下稳中向好的新局面。这其中,在全球航运网络频现“堵点”“断点”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充分发挥了资源统筹、疏堵保畅作用。今年8月,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落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上港集团与马士基、达飞、地中海和长荣等全球知名航运物流企业携手,优化东北亚地区的集装箱空箱资源配置,提高集装箱周转利用效率。空箱不够,绝非小事。没有集装箱,就没法运货。为了破解“箱思病”,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应运而生。上港集团率先在洋山港区建设一个45万平方米的空箱堆场,吸引空箱集聚。堆场还能提供修箱、洗箱、验箱、发箱等配套服务。未来,还将上线集装箱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统筹协调上海口岸的空箱堆场资源。“为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海港将在‘十四五’时期致力于形成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路径。”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表示。上海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逆市增长,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月至10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97.7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8.7%,今年有望再创新高。同时,上海港去年又在全球率先实现船员在港换班,为船公司的有效运营提供便利。航空业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海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秦云表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密切合作、协调行动。上海机场期待与全球机场和航空公司加强合作,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加快行业复苏之间的动态平衡。
发力“软硬件”,上海排名已站稳世界第三。在集装箱吞吐量腾飞的背后,上海从黄浦江走向长江、走向深海,完成了从河港到海港的“三级跳”。东海之滨,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四期昼夜不停,其核心操控系统,是上港集团合力“智造”的产物,我国自动化码头首次安上“中国芯”,在港航界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的同时,也强化了上海港在全球航运界的重要地位。这个自动化码头在未来还将继续升级迭代。借助上港集团与华为公司的合作项目,桥吊操作员可在远离洋山岛100多公里之外的市区,对岛上各种大型港机设备进行远程操控。这不仅可以为员工省下大量通勤时间,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操作环境,还能构建出新一代港口的信息大动脉,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港口的应用带来更多可能。硬件条件赶上并反超的同时,曾被视为短板的“软实力”如今也获得全世界航运界的认可。上海积极推动海事法律、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信息咨询、航运文化、航运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打造的航运运价指数形成国际影响,航运融资、海事法律服务实现突破式发展。一批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上海,全球排名前列的班轮公司、邮轮企业、船舶管理机构、船级社等在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自2009年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双轮驱动”阶段:一手硬件,一手服务。最近两年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排名已站稳世界第三。这一指数报告的评判标准中,硬件只占20%,服务则占了80%。“到202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备、开放融合、绿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介绍。
共话国际合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发展。展望未来,全球航运业的考验与机遇并存。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召开适逢其时。全球航运界人士、行业专家、港口管理部门齐聚一堂,共话论坛主题“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国际航运业发展与重构”。论坛发布了《2021上海倡议》,将共同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广泛应用,切实落实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为打造安全、顺畅、绿色的全球供应链奉献力量。围绕国际合作,上海将继续提升深度与广度,大力吸引和积极培育国际性、国家级航运专业组织和功能性机构,丰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参与国际海事治理的平台渠道。在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上海市政府与国际海事组织达成合作共识,这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融入世界、服务全球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支持和鼓励航运服务龙头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航运市场合作,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未来,上海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提升“一带一路”设施连通度,从而更好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依托在沪海事机构、船舶检验服务机构、航运科技研发机构等,上海将加强在智能航运、绿色航运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做好政策和技术储备,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规则和标准制定修订,争取在智能船舶、绿色低碳等方面形成中国提案,提升在航运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服务全球的综合能力,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海事治理方面的贡献度。(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