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工作指导组派驻易门的44天
正在实施的城山公园建设工程,该公园属于城山棚改项目的一部分,将延续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滇中水城”城市品牌。图为正在兴建中的阁楼。
易门县委办公楼一楼的电子屏幕上滚动公示着全县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是该县新建成的“深化‘玉溪之变’易门督查平台”。
滇中5月骄阳似火,易门县几个重大项目的工地上一派火热的建设场面:五条断头路施工围栏上挂着醒目的倒计时牌,施工沿线房屋拆迁、管网建设、道路平整等工作交替推进;城山棚改项目偌大的工地上尘土飞扬,吊车、挖机分散在各处紧张作业;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完成了饲料厂、屠宰厂、食品加工厂和养殖用地的选址工作后,正在实施场地“七通一平”……面对一个个几近搁浅的“老大难”项目迎难而上快速推进,当地干部群众纷纷感叹“又找回了跑出‘易门速度’的感觉”。
这一系列变化发生在市委工作指导组进驻易门后的一两个月里。从3月12日指导组进驻易门到4月24日结束工作离开的44天里,指导组成员带着市委赋予的“教方法、转作风、带干部、提能力、抓落实”职责和使命,全身心投入易门追赶发展“翻身仗”主战场,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积极融入“玉溪之变”,全力扭转易门发展颓势并推动各项工作回归正轨,向市委及易门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1.县里来了工作指导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易门县域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书写了改革发展的优异答卷: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居全省第一,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速居全省第一,2017年实现经济总量上百亿、投资规模过百亿,经济增速居全省第二。到2018年,易门县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全省64位升至46位,6年翻了一番,保持了年均16%的增速,成功入围2018年度全省县域经济10强县。“十三五”上半时期,易门县呈现出“处处争一流、全面创佳绩”的良好态势和生动局面,跑出了“易门速度”,创造了“易门经验”。但“十三五”末期,特别临近“十四五”开局之年,易门的发展却突然出现倒V形反转,从全省、全市前列断崖式下滑至全省、全市末位,陷入了不进反退、慢进快退的困境。今年2月,易门县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60.26%,工业增加值是全市唯一负增长的县(市、区)。
针对易门经济断崖式下滑的严峻态势,市委书记王力两次深入易门调研,随后委派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到易门开展专题调研,就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重大项目的谋划、推进情况进行研判分析,找出了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推进发展中的问题、短板。如何帮助易门县从根子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推动易门尽快走出低谷,主动融入“玉溪之变”?在全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发扬我党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向易门县派驻工作指导组。
3月12日,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志新带队,市委办公室、市纪委市监委、市委组织部及工信、农业、住建、水利等部门精干人员组成的工作指导组进驻易门开展工作。指导组的任务是通过以上率下的顶层设计,细谋划、明思路、用实策、聚合力,推动易门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班子切实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推动当地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作风方法上彻底转变,从而推动易门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确保“玉溪之变”在易门落地生根。
2.“小切口”撬动大转变
指导组驻扎易门后,白天分成不同的小组深入企业、项目一线及干部群众中开展调研,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晚上与易门各级领导干部交心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及解决思路;随后召开碰头会对当天工作进行梳理和商讨,工作思路一经明确就落实到第二天的工作中,高效推动各块工作的开展。
调研中,指导组认为,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表现为贯彻落实中央及上级部署有差距,跟不上市委的工作决策;领导干部以上率下、以上带下的头雁作用没发挥出来。尤其在几个事关民生的项目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严重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指导组决定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山、桥头棚改项目和市政“断头路”等硬骨头入手,用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力行动,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到实处,重树党委政府公信力。
城山棚改项目是云南省2013―2017年城市棚户区改造省级统贷项目,总面积389亩,应征收房屋2187户。项目拟在县城的龟山上建城山公园,延续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滇中水城”城市品牌,环绕公园将开发商业地产。该项目2015年启动至今已历时6年,先后开了170多次领导小组会议及43次党委、政府各类会议,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启动建设,原因在于前期的规划不尽合理,地产项目以商铺、低层建筑为主,市场前景不看好,开发商不愿开发,加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以到位,项目无法推进。
城山棚改项目指挥部的柳长方告诉记者,该县之前也讨论过调规,但意见不统一,方案做了很多却定不下来。指导组进驻易门后,与该县领导干部一起,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多次踏勘,听取各方意见,达成必须调规的共识。
城山棚改项目涉及调规面积有200多亩,未拍卖的还有120多亩。这片作为商铺无人问津,只能零散拍卖的土地,调规之后作为居住用地将实施打包拍卖,目前已有3家大的开发商前来接洽。易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叶永春告诉记者:“预计土地拍卖收入将超过3亿元。城山棚改项目基础设施、中央公园等民生设施建设资金预计需要2亿元,一旦土地拍卖出去,项目资金来源问题可以彻底解决。”
“指导组进驻易门后,调规办证、补缴土地使用金的资金通过市政府下拨的方式得到解决。我们先期准备发债1亿元用于主体工程建设,主体工程预计一年完工。目前,城山公园东门、西门、阁楼、环山路等项目正在施工。”叶永春说。
同样快速推进的还有5条断头路工程。易门县城不大,但早晚高峰拥堵严重,多年来5条断头路的问题老百姓反映了多次、期盼了多年,始终没有打通。在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对几条断头路进行实地调研勘察的基础上,指导组带领当地领导干部走访拆迁户,要求干部学会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及时找出症结化解矛盾,凝聚发展合力。具体工作中,整合了住建、自然资源、龙泉街道等部门的力量联合行动,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块工作快速推进。针对缺乏建设资金的问题,建议当地将项目纳入美丽县城建设PPP方案来解决。在对17户拆迁户逐户开展耐心细致宣传教育后,获得他们的支持,5条市政“断头路”打通工程得以顺利启动。
桥头棚改项目涉及174户住户的搬迁问题,因为个别住户对拆迁补偿款有异议而拒绝拆迁,导致工程推进较慢。指导组带领当地干部及群众代表到峨山参观棚改项目,干部学到了打通小区围墙壁垒、增加公共空间、融入海绵理念等好经验好做法,也让群众看到棚改的前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使项目得以顺利推进。随着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指导组迅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了抓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带一片的良好工作态势,干部有了“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力度,格局决定结局”的感悟,唤醒了为民谋利、攻坚克难的责任感。
3.“典型例题”拓展“解题思路”
易门县要打响追赶发展的“翻身仗”,抓好重大项目是关键。今年2月,易门县政府与正大畜牧投资(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百万头肉猪4.0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随着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易门,当地干部的畏难情绪也到了顶点:“易门哪里养得下一百万头猪!”
按照生猪的生产空间和传统养殖方法,易门县布局设计养殖规模只能达到存栏种猪2.04万头、育肥猪19.3万头,年出栏38.6万头的规模,当地畜牧干部遂作出“易门空间资源承载基本饱和,项目不可能完成”的判断。
指导组进驻后,与当地农业、畜牧干部进行深入调研后认为,该项目规模大、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项目推进对于易门来说任务艰巨、挑战性强,为此,必须成立项目专班,全力做好项目推进中的各项业务工作。
为在短期内落实百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用地选址问题,易门县在指导组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乡镇七部门”联合踏勘选址机制,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县畜牧兽医局、生态环境局、林草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文旅局及涉及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面积大于5亩的233个地块进行联合踏勘、联合审查,在及时规避城镇建成区、基本农田保护、水源保护等红线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叠加、比对和筛选,确定地块31块,规划用地1987.84亩。“以前项目选址都是把我们认为符合条件的土地上报,层层审批,费时费力,效率极低。联审机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极短时间内就完成了选地工作,也为广大养殖户今后申请规模养殖场农业设施用地开辟了一条‘一站式’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畜牧兽医局局长李逢春告诉记者。
为解决养殖用地空间不足的问题,项目技术工作人员与正大公司项目开发部经多轮探讨和研究,创新性提出了祖代种场采用平层、父母代种场六层、育肥场四层的楼层立体养殖方式,地块养殖量成倍增加,地块利用率显著提高,养殖空间不足问题有效解决。
“指导组来了后,带着大家苦干项目,大家的思维方式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通过项目选址的完成和立体养殖方式两个创新,解开了干部思想观念的束缚,统一了思想,各块工作快速推进。”李逢春说。
百万头生猪规模养殖用水量大,易门总体属干旱缺水区域,市委指导组引导当地应用先进提水设备、多级提水、管道工程引水、地上地下结合供水、充分利用岔河联通二期工程和现代全域水网工程等技术和工程措施,制定了31个养殖地块供水保障方案,逐个击破,解决了供水困难问题。
随着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当地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高涨。面对易门项目储备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指导组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认清形势、调整思路,加大项目策划力度,形成重大项目谋划工作机制,围绕龙头企业和本地资源,策划推动了大椿树水泥二期、贵研资源二期、易门铜业阳极铜精炼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重大项目滚动接续有力,为易门追赶超越发展蓄势积能。
4.“重新找回跑出‘易门速度’的感觉”
4月24日,市委工作指导组结束工作离开易门,短短的44天带给当地干部的震动是巨大的:“像断头路这样10多年推不动的项目,指导组来了以后10多天就推动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办法总比困难多”“重新找回了当年跑出‘易门速度’的感觉”……
县(区)工作千头万绪,指导组如何能在44天里发挥“突击队”“尖刀班”的作用、扭转县(区)发展颓势呢?
“派出指导组是市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奔着为县(区)解决问题而去的。从指导组人员构成来看,由市领导任组长,纪检组织部门参与,与易门县城建规划、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部门都参与进来。可以说易门当前发展最需要什么,都有专业的人作出专业的指导。”指导组队员王红喜告诉记者。
指导组成员由多名市级单位副局长组成,方便及时解决各种专业性问题。如定了要调规后,需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解决的问题,担任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的指导组成员就通知相关科室到易门帮助解决,需要报省上的也及时帮助协调、上报。“以前都是我们去市里找相关部门协调工作,现在是一有需要他们就主动下来解决问题。指导组站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给我们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又能结合易门工作实际。他们一旦定下来,我们只管干,以前推不动的项目都动起来了。”柳长方说。
随着市政断头路建设的推进,指导组带领易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干部对公路周边地块进行高位谋划,并由此盘活了1307亩闲置土地,为县城下步发展积蓄了新的动力。“修断头路的同时盘活周边商业,在谋划和经营城市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指导组给我们上的生动一课。高位谋划、科学规划、经营城市的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琢磨。”叶永春说。
指导组来了后,加强部门联动是最常见的工作方法。“很多项目涉及部门多,以前大家按部就班、各扫门前雪,指导组来了以后,部门间相互推诿、不配合的状况得到彻底扭转。大家都能拧成一条绳来解决问题”,多名当地干部对部门联动的做法印象深刻。
在带领县(区)干部转作风这方面,指导组作风过硬就是一种言传身教。“指导组和我们在一个大院办公。每天加完班,总是看见他们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工作,这对我们的触动是很大的。他们是来帮助我们工作的,他们都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加油干呢!”易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施妮莹说。
针对干部近年来出现的怕担责,不担责,明哲保身等问题,通过分析研判易门县近年来的政治生态,指导组拟定了《玉溪市保护支持领导干部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实施意见》,明确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保护、支持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该意见初衷只针对易门县,但意见出台后,发现对全市都有指导作用,现已报市纪委,计划由市纪委提交市深改会研究,在全市执行。
虽然只有短短44天的工作时间,指导组成员也收获颇多。“以前,我们调研一个地方能待一天就不错了,基本上没有时间沉下来参与具体工作。现在到易门一驻扎就是44天,除了清明节回家两天外,其他时间我们都扎根在当地和地方干部一起研究工作,这样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王红喜告诉记者。
“向地方派出工作指导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以前我们也搞调研,但指导组的调研更容易听到实话,了解实情,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把上面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也有利于把下面的工作研究透。”指导组副组长王华说。他认为派出指导组对干部的锻炼是双向的。
指导组撤出易门后,王华被任命为易门县委书记,便于把指导组在易门取得的经验、开展的工作更好地推下去。王华告诉记者,现在,部分干部“怕”字当头、主观上不愿担当作为,通过此次指导,作风“拖”“慢”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得到解决。体现在今年的烤烟生产中,以往种烟要到5月20日左右,今年5月10日就高质量完成了全县6.9万亩的移栽种植任务,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0天。
如今,一走进易门县委、县政府办公区,就能看到一楼的电子屏幕上滚动公示着全县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是该县新建成的“深化‘玉溪之变’易门督查平台”,县委常委会决定的事项都会倒排工期、在该平台上展示责任人和进度。“该平台每周更新一次,这对所有干部都是一种督促。”易门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永辉说。